 |
|
|
|
乔治·威尔在听完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她的书后说:“由于张的这本书,她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全部
|
|
他湾仔的小楼,又是办公楼,又是家,他作词、作曲、写电影、演戏、写专栏……我不解,一个人怎么能做那么多事?他给我看一面小镜子,说,他可以一面写稿,一面对着镜子看身后的电视,给电影配曲。我听傻了。>>全部
|
|
|
|
叶辛对陆星儿的为人有很高的评价,“她是知青作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海上文坛》的副主编,我们相处机会较多,她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总是急着赶着在写作,非常投入执着,这与她风风火火的直率性格一致。”>>全部
|
|
在我与马烽20多年的交往中,最让人感受深切的就是他的刚正与真诚。凡是同马烽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为人处世是非鲜明,原则性强,说话、办事都清明得像一池子透亮的水。>>全部
|
|
|
|
一,陈老的人品非常好,不仅德高望重,而且待人谦和、厚道;二,学问好。他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中西方文化的造诣很深;三,办事认真。凡事亲力亲为,非常细致,出版《陈原书话》时,他修改的校样至今想起来还让人感叹不已。>>全部
|
|
常香玉大师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节俭,不事奢华。多年来,她睡硬板床,坐硬木凳,吃饭不挑不拣,只要卫生可口就行;一件衣服,她能补了又补穿用多年,但亲戚朋友有了困难,都热心相助。>>全部
|
|
|
|
杨小凯的离去意味着平淡世界里一个罕见传奇的终结。他坐过十年冤狱却自学成才;他没有上过大学却创立了国际性学派;他研究科学晚年却信奉基督。杨小凯带着坎坷的历史离开了人间,同时带走了他那可贵的批判精神。>>全部
|
|
2004年10月,梅志去世,永远离开了她和胡风最后的家。拥有稳定而平静的家,一直是梅志期盼一生的梦想!我注视着她,如同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老了,但她以生命书写的美丽,连同她的回忆录,将永远带给人对历史的无限感慨。>>全部
|
|
|
|
先生在弥留之际说,“我要走了,我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在自己心脏错误的运算公式上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号。这一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依然在太空闪耀。>>全部
|
|
王先生在美学、艺术理论领域有重要建树,他的系列美学著作属于一个时代。他做的不是哲学美学,而是艺术美学,他对艺术欣赏过程的理解是中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收获。在艺术欣赏上,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他是个天才。>>全部
|
|
|
|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从上世纪40年代投入人文电影创作起,一直工作到80年代。就桑弧漫长的电影生涯来说,他拍摄的影片并不多,但他的观念很独特,人文电影精神在他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绵延不辍。>>全部
|
|
翰老的累累硕果成就于他与祖国共荣辱的一路风雨:年轻时在波莫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柏林大学求学;27岁受蔡元培之邀,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28岁参加革命,开始海内外颠沛流离的革命与学术之路。>>全部
|
|
|
|
晚年周而复以平静的心态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作者解放后在上海全程参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创作《上海的早晨》积累了素材,以及后来在“文革”中经历的大起大落、婚姻的不幸等等。>>全部
|
|
一百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是很短的,对一个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一生都献给了诗,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经历了中华民族苦难与变迁的全程、经历了国家百年沧桑巨变。>>全部
|
|
|
|
我回头望,见先生还站在门口向我们挥手。老人家的神态姿势在一瞬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张岱年先生一生用行与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仅以在他生命的最后采写成的这篇文章祭奠先哲!>>全部
|
|
夏青为中国播音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代表了中国播音界最高水平。生活中的夏青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在24日听到夏青去世的消息,赵忠祥表示,并不很意外,因夏青卧床多年,生存状态很不好,其实大家心里有准备。>>全部
|
|
|
|
董辅礽先生去世了,带着我们的追念,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反省一下我们所处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传统,以及比我们更深地沉浸在这一政治文化和这一思想传统内却勇敢地几乎毕生都试图超越出去的董辅礽先生的那种努力。>>全部
|
|
在国民党首度清党运动中,身为共青团员的胡秋原也受波及,当时曾眼见多位青年友人牺牲。后来在台湾发生“乡土文学论战”事件时,他也挺身为年轻的陈映真、王晓波等人说话。胡秋原创办《中华杂志》多年,一直强调中国人要团结。>>全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