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主义者,一个非常暧昧又充满想象意味的称谓,一般情况下,它跟某种对于啤酒的狂热态度有关。但更多的时候,它指向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泡酒吧、混迹于社交圈、独处或者在狂欢集会上喧泄……啤酒将温和与暴力、宽容与放纵、明朗与颓废、休闲与紧张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而一个啤酒主义者的最大乐趣,就是在这种被中国人称之为“马尿”的饮品中体验到了一种游走于这两者之间的自由之乐与酒脱之趣。
啤酒主义者大仙:混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几乎所有的啤酒主义者都是好交友的。大仙的名字也是缘于此。1986年的时候开始写诗,诗人都是不工作的,他叛逃了去搞足球评论,正式上班,发了工资就请一大帮人吃饭、喝酒,落得个“大仙”的美名。
大仙14岁开始喝啤酒,沾着父亲爱喝啤酒的光,那是1974年,啤酒限量,每人只许买2升。
大仙喝啤酒有五爱:一爱在写作的时候喝,如果写东西的时候不喝个三四瓶,根本写不下去;二爱在酒吧里喝;三爱在夜里喝;四爱和女士喝;五爱国外的牌子,特别是意大利啤酒。中年时代的酒,是在三里屯练出来的。“只喝喜力,能把喜力喝到‘自不量力’。”燕莎附近的德国啤酒坊等卖新鲜啤酒的地方是酒吧之外的第二选择。
大仙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昼伏夜出;二是不拘小节。啤酒主义者有很多是文化人,晚上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市井风俗大都这样侃出来。现在大仙正在给梁天当编剧,“啤酒主义也是生活的基础。”
他喜欢大众文化,听港台歌曲,看流行作品。这些很符合啤酒的平民色彩,除了他总喝国外的牌子之外。
啤酒主义者的生活看起来总是悠闲的,甚至被人说成是混子,大仙是一帮啤酒主义者中不多的老老实实在《北京青年报》当记者坐班的人。“文化人都喜欢混,不混怎么交流呢!?该做事的时候绝不能混。”记者的身份给了他经常出国的机会,这使他有资格挑剔啤酒。
他总是走到哪喝到哪:诺曼底、莱茵河;“好望角”、“天鹅酒吧”;大烟筒、大杯子。最爱的一种啤酒是比利时的牌子“酷威”,以前只有出国的时候才能喝到,一次无意间在国内的酒吧里看到,竟要80块钱一杯,喝得很心疼。后来在丽都饭店的超市里遇上,30块1听,太爽了!他一口气买了4听,被朋友大骂奢侈。
“人家的口味确实好,想想,比利时一个国家才500多个作坊,都是手工作坊,而且18世纪就有了。国外对啤酒有一种文化上的尊重。”
像燕京,一年生产2亿吨,“能生产出什么好东西!没办法,老百姓爱喝。”
可是在写作的时候,他喝的大多是燕京,“因为在楼下的小卖部里就能买到,方便。”
大仙喝酒,一次可以喝8个小时左右,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这是为什么他喜欢和女士喝酒的原因之一,“女孩子喝酒比较慢,男人喝酒常常要拼,太猛了,不好!”
除了当记者、编剧,他还出版过一本随笔,说不喜欢单一的生活,常要做各种尝试,“你听说过啤酒只有一个口味的吗?”啤酒主义者就是这样。(文—李冬莉)
啤酒主义者金兆钧:啤酒要慢慢喝,人生要一点点过
在成为一个啤酒主义者之前,金兆钧先做了作曲梦和作家梦。如今,两样都没建树,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不小心”成了音乐评论家和朋友眼中的啤酒主义者。
金兆钧自己并不承认是啤酒主义者,“我这个人太懒,对任何事都没有定性,说到主义,总要有点坚持。”所以,他从不开专栏。在参与了“同一首歌”这样的大策划之后,只要是连续性的策划他也不干了。像啤酒的泡沫无法坚硬也容易破裂一样,他说自己是个意志力薄弱的人,不会很功利地做一件事,更不会强迫自己为了钱而做事,这样的态度,他自己总结为“观赏人生”。观赏是有代价的,朋友们总是奇怪整天又写乐评又撰稿还策划的金兆钧竟然买不起车。
在朋友的眼中,现在的金兆钧变了,“喝酒分跟什么人。”跟朋友嘛,那是没的说,喝就是了;一般人的话,他总有点俯视感。“把别人看明白了,自己很欣赏。”所以有人说他天生是个写评论的。但是,“我不想总评论别人,想写点自己的东西。啤酒的泡沫是好喝,但没人为了喝泡沫才去喝啤酒。”
啤酒主义者都有自己的圈子,喝酒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能跟他畅谈的人不多,他在乎虚的东西,精神上的。平时很功利,但喝酒的时候绝不会提生活琐事,就是谈音乐,这样一喝,一晚上就过去了。每个月总有一两晚是一群“臭味相投”的啤酒主义者的狂欢。痛喝一宿,然后睡上一天。喝酒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催化剂、朋友相聚时神侃海聊的助兴剂。
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认为自己特小资,“读老庄,看红楼,喝老酒”是这个小资啤酒主义者的生活态度。啤酒—聚会—聊天,三者组成了一个正三角,缺一不可,且牢不可破。他不在家里喝酒,除非和朋友相聚也很少碰酒,只是因为相聚的次数多频率高,才造成了他喝啤酒的威名。
除了一定要喝冰啤酒以外,金兆钧对啤酒的口味并不讲究。他认为喝啤酒最看重的是随意,自然放松就好。“啤酒嘛!何必弄的跟什么似的那么复杂!”也因此他不碰洋酒,“那玩意讲究多!”如果是说正事就去喝茶,“喝茶的地方就是给谈正事准备的。”
金兆钧现在就是晃晃悠悠的一个人,年轻时有很多想法,特着急,总想实现,大了就明白能实现一点就不错了。所以“啤酒要慢慢喝,人生要一点一点过,水到自然渠成。”这是他现在的生活态度。(文—李冬莉)
啤酒主义者狗子:怎么样都是一种生活
写了《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的狗子成了当下女孩子心目中的啤酒英雄。之前他还写过一本《一个寄生虫的愤怒》,两本书展现了他的全貌。
“因为不上班啊,像寄生虫;喜欢喝啤酒,所以叫啤酒主义者。”其实在“愤怒”之前他也曾在中央电视台上了2年班。
狗子的生活太漂浮了,总是遭到很多人的攻击。他不反驳,一样的写作、喝酒、去外地。“能把啤酒喝成啤酒主义的人不可能没有追求,不过我不说,行动已经可以证明了。”狗子还喜欢谈恋爱,爱情和啤酒的刺激之后,是文字的迸发。
在他看来,养活自己是很容易的事,虽然在没“自白”之前总是穷得到处借钱。
狗子喝酒常常是一天五六次,一次七八瓶。这样喝了有七八年,喝多了的结局只有两个,人要么上(在桌子上),要么下(在桌子下);要么慷慨激昂,要么软塌无力。
狗子只喝啤酒,不喝别的,他说:"啤酒里面有二氧化碳,进了肚子以后能把气给倒出来。喜欢啤酒,特别是冰啤酒到了肚子里之后和满腔怒火碰撞在一起发出的声音。那种时刻,人感受到了在常规状态下永远无法实现的爽快。”
狗子不讲究啤酒的牌子,只要是啤酒,就OK。他说啤酒的优点是随和,容易深入人心,而且能带来很多美好的东西。非常美好。
现在,狗子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可挖掘的了,已经喝到了。”“特别不好,每次喝完酒都很后悔,但每次一有朋友招呼一声,还是会去。”
啤酒主义者的狗子依然愤怒,准备看很多的书,多去几个地方,把没想明白的问题想明白。
“怎么样都是一种生活。”狗子说。(文—李冬莉)
啤酒中人Udo:啤酒和音乐是地道的搭配
德国人Udo是1999-2001年喜力音乐节的组织者,可是和喜力公司的人一起泡吧时,要的却是可乐,“他们吓得说不出话来”。
Udo说他不能喝酒,因为原来喝白酒给喝伤了。有时候真的口渴时只想要一杯啤酒,因为其它饮料都有点甜味儿,啤酒那种苦,“啊,现在想想都很美好。”但还是不敢喝呀。
“很多城市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工作完了之后轻松一下,拿杯啤酒,听着音乐,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放松。啤酒男女咸宜,喝了之后有一种把轻松的、快乐的情绪放大的作用。
“不同的酒与不同的音乐配合。喜力要求现场的音乐有力量、具备足够的娱乐性,大方,让人能把心打开。如果协调得好,啤酒和音乐真是一种很地道的搭配。
“音乐和啤酒都是没有国界的,有一种共通性,如果说音乐是背景,以人为主体,那么啤酒就起到了让两者发生变动的作用,创造自由、轻松的气氛。”(文—黄晶晶)
啤酒主义者李中茂:没有故乡的人在屋顶耕作
在李中茂的屋顶花园喝酒时,桂花一般开了。如果桂花没开,金银花就开了。如果金银花开过,黄桷兰就一定开了。李中茂的屋顶上,可以泡酒的花总是那么多。
他在他的屋顶花园耕作、剪枝、浇水,更重要的是,招待朋友,喝啤酒。究竟喝啤酒是为了招待朋友,还是招待朋友是为了喝啤酒,恐怕也说不清,因为一个啤酒主义者总是爱朋友的,而爱朋友的人也总是不得不成为一个啤酒主义者。
李中茂的屋顶终于成为成都著名的聚会之地,女主人洁尘活跃大方。经常出没李家花园的有何小竹、何大草、麦家、由叶、西门媚、小你,以及狂热收集古董前的钟鸣。
那是啤酒的盛会,每个人以不同的姿态喝啤酒。
李中茂的姿势是不动声色,你总是看不到他拿杯子的动作,看不到他下咽。但实际上李中茂喝得很快。我们说,李中茂喝啤酒的时候像喝茶,喝茶的时候像喝啤酒。有时因为太想喝接下去的一杯,他会认真找一个借口自己认罚。
而且,你看不到他脸红。最多是,眼眸渐渐发亮,漆黑发亮,然后,话渐渐多起来,开始以李中茂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说事——这时,李中茂说每一件事,都像在说城南旧事,都像说典故。李中茂的话记下来,有张中行“负喧”的味道。
李中茂说啤酒代表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而一个喝啤酒的人是一个平民主义者。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个喜欢喝红酒的人是优雅的,同时,他自恋;一个喜欢喝白酒的人,则多少有点自以为是。
聚会里上佐啤酒的,除了瓜子水果,最著名的是豆腐干,各式豆腐干。李中茂会买很好的豆腐干,其中一种叫“但氏豆腐干”。喝到后半夜,李中茂会下去为各人煮宵夜。李中茂擅烹饪,在《21世纪经济报道》开美食专栏。借一句话说,一个啤酒主义者“对生活是漫不经心的,却又将一切弄得细致入微”。
李中茂有时喜欢说他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只好在屋顶上耕作,喝啤酒。一个啤酒主义者是城市里失去了土地的乡愿者,是未遂的陶渊明。
一个啤酒主义者是在野的,是票友,是会做菜的人,是金牛座,是女孩子想哭时可以去找的人,是李中茂。(文—小你)
啤酒主义者何小竹: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坏人,但一定是有趣的人
何小竹是那个梦想着有一个屋顶花园但实际上还没有屋顶花园的人,所以他只好经常拎着啤酒到李中茂家的屋顶上去。
何小竹经常去的地方还包括一个叫“橡皮”的酒吧和一个叫“白夜”的酒吧,它们分别是诗人杨黎和翟永明开的。何小竹在那里经常喝很多啤酒。有一次喝到兴头上去劝架,结果被打架的人打了一拳。
何小竹在喝啤酒前像一个成都人,喝了啤酒后就有点像一个川东人了。一个川东的讲原则的男人,这其实是何小竹真正的本质,很多女人被他成都男人的温柔外表蒙蔽。忘了交代,何小竹出生在重庆的彭水。
何小竹因此教育我们说,这充分说明,通过努力,一个人其实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他说:“你看我过去绝对不是这个样子,过去我的脾气是很烈的。”
现在的何小竹很克制,很温和,不光是他的文字,还包括他看女孩子的眼神,以及他喝啤酒的样子。
他喝一口啤酒,说两句话,杯子被放回桌上,再说三句话,从桌上拿起杯子,说半句话,喝一口,接着把后半句说完。如果你熟悉何小竹文字的节奏,你就熟悉了何小竹喝啤酒的节奏,你就熟悉了何小竹。
何小竹在家里谨慎地备着一个工具箱,工具箱里的平口改刀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啤酒瓶盖的。他说不能用牙齿咬,牙齿是一个中年男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最后防线。但我还是常常看他把啤酒瓶含在嘴里,用牙一撬,把瓶盖撬开。然后,他先给别人倒上。他常常诚恳地给别人倒酒。
但何小竹是一个天生的啤酒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喝第一口啤酒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何小竹从别人的杯子里喝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口啤酒,然后,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买啤酒去了。
对于一个爱好啤酒生涯的人来说,时间非常重要。如何打发时间,是一个啤酒主义者和非啤酒主义者相区别的重要标识。为此,何小竹推掉一切杂事,专职在家写作、喝啤酒。尤其是2001年春天南京的韩东在成都住的那段时间,何小竹常常和杨黎、韩东、石光华、乌青一起,喝啤酒,从中午喝到下午,从下午喝到晚上。很多有关文学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关于啤酒,何小竹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爱喝啤酒的人可能是一个好人,也可能是一个坏人。但他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来说都是一个有趣的人。”何小竹还说:“啤酒于我的生活意义就是放松,喝啤酒的时候是我最放松的时候。”
何小竹喝了啤酒脸微红,眼睛脉脉含情,让人动心。他的话慢慢多起来,妙语联珠,有时会一直说到中国革命史。话多到一定的时候,开始有重复现象发生时,他说他便喝醉了。不过,我从没见过他说话重复的现象发生。
换句话说,何小竹喝啤酒,总是在最可爱的时候打住。(文—小你)
啤酒中人鲍春雷:建筑网上的“啤酒世界”
24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人中间,很少有人比鲍春雷更了解啤酒的了。
他的父亲就是哈尔滨啤酒厂的,他现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读啤酒酿造业,在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和德国慕尼黑皇家啤酒厂都实习过,还在网上做了3年的“啤酒世界”个人主页。
鲍春雷第一次喝啤酒是上学前,只觉得喝了啤酒就会成为大人。
他的网站有张图,是德国人与啤酒的笑话:两个德国人在酒吧举着水桶大的酒杯喝着啤酒,其中一人说道:“我们再来一杯就走,今天就不多喝了,OK?”在德国,他和朋友聚会,一般会喝PAULANER的清爽型啤酒,或者ERDING的小麦啤酒,时常也喝koenig ludwig dunkel的黑啤酒;在德国北部的时候喝holsten和jever的干啤酒。德国市面上,0.5升啤酒一般是1马克的价钱,合计3.8元人民币;在酒吧则要花到5马克,合计19元人民币。
鲍春雷最喜欢的国产啤酒首先当然是哈尔滨啤酒,一方水土一方人,“而且哈啤合资以后质量控制得非常好。”然后是珠江的纯生,“从技术角度来讲,它的口味要好于哈尔滨啤酒的任何一个品牌,口味非常的纯正、香醇、杀口。”“燕京、青岛、雪花、琥珀、金威,都是不错的。”“青岛啤酒的各种口味我没全喝过,不过我觉得非常的一般。”
鲍春雷毕业后可能回国,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方向。他说他学的专业,“在啤酒厂就是酿造师,相当于技术总监的角色,管全厂的生产。”
鲍春雷热烈推荐他制作的两个啤酒主页:abalone.3322.net和www.brauschule.com。我叫他记得寄照片,他说:“好吧,我是超级青蛙,我怕谁?呵呵。”(文—何树青)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