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陆川是电影圈中人,毋宁说他更像一个电影爱好者。这么说绝对不是质疑他的专业精神,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过研究生,现在也是中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挂着名儿的导演。但陆川特别喜欢和影视BBS的朋友们呆在一起,也一直很开心地当着网虫。从《寻枪》的创作初期,影视论坛的多员干将就一直读着他九易其稿的剧本,给他提着直言不讳、动辄千言的意见。
也许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一个“电影爱好者圈”在影视BBS的基础上已然形成并空前壮大,他们不以专业、职业、年龄划分,唯一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力量就是:对电影无条件的热爱,对拍电影真诚的梦想。
小凯撒发过这么一个帖子“在各位网友面对陆川和他的《寻枪》的时候,大家也许应该意识到,我们面对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新浪网友,一个有梦并敢于寻梦的人,一个醉心于电影且满怀真诚的年轻人。”的确,陆川算是从“电影爱好者圈”杀奔真实战场并攻城掠地的第一人,但他决不会是仅有的,当这个圈子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纯洁性、开放性和无拘无束自由嬉戏的精神,这里正蕴含着巨大的潜质。
我们看到了《寻枪》,看到了电影爱好者对“片子一定要好看”的共识和种种朴素信念;我们看到了陆川,看到他背后一个特别年轻而充满了乐趣、激情和力量的新的圈子。
专访陆川
陆川,首先是一个很好玩的人,在近期媒体的狂轰滥炸之后,他很老实地招供,对许多问题都已应答麻木而兴味索然,而他自己也很难长时间正儿巴经地说些什么。
(以下《新周刊》记者简称“新”,陆川简称“陆”)
新:早期你迷恋文字,后来为什么会选择电影?
陆:80年代我在上中学,当时是文学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我在写类似手抄本的诗和小说(哈哈)。但是当我看到《红高粱》《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意识到文字在影像面前的软弱。电影可以彻底地粉碎一个人。
新:为什么会选了“寻枪”这个故事?是其中的什么最吸引你?
陆:就是一个男人找枪呗。关于“寻找”的概念已经给人说了很多,其实,选择一个题材,写一个剧本没那么复杂,就像突然产生的一段爱情,没有理由,但也很宿命。如同我正琢磨的下一个题材,只是觉得里面模模糊糊的有一个黑洞状的东西在吸我,但具体是什么很难形容。大概就是:一种色泽黯淡的却又强烈的力量,一种让人“心里一动”的东西。里面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有一种类似宗教感受的虔诚。
(自从姜文被剧本打动携宁静、伍宇娟、刘小宁等诸多大牌出演《寻枪》以来,《寻枪》一下子成了诸多等米下锅的媒体们爆炒的猛料。姜文在看完剧本后说了“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心中的枪都丢掉了,有的人去找,有的人没有去找,而马山去找了。”——这番话也被当作对“寻找”精神的最好注解,屡被引用和发挥。后期剪辑的时候,陆川就一定坚持要在篇尾打句字幕:献给所有用生命寻枪的人们!)
新:你的剧本写了两年,九易其稿,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陆:原先人都问我这个,我就说苦。的确是苦,像闭关似的,两年都不怎么跟人打交道,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现在我得说我特别珍惜那一段儿,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是一个沉思的过程,就在那段时间里我在艺术上才慢慢成熟了,生是把青竹竿熬成了竹笋汤。现在是个消费时代,什么都进行得特别快,我希望以后我也是一只产量很小的奶牛,产出来的都是特好的酸奶。
再说了,为电影花时间特别心甘情愿,就像你热爱一女孩,大雨天儿不打伞去接她,你也很开心。
(陆川总是特别自然地把对电影的感觉和对女孩的感觉混淆起来。)
新:你好像一直挺喜欢好莱坞的片子,自己拍片时会受很深的影响么?
陆:顺应好莱坞还是反好莱坞,一直都是被争论的问题,我这两年看片子、做笔记、做剪辑,其实已经不再具体考虑这个问题了。
新:你先是一个超长期的电影爱好者,后来才去电影学院读了书,你觉得这两段经历对你有不同影响么?
陆:学院派身上多少有种“文以载道”的感觉,讲究经典的诗意,希望承载人类的命运,为此甚至不惜把片子拍得很沉闷,也经常牺牲娱乐性。我肯定也受到了学院的影响。不过我本性是个电影爱好者。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片子要好看。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是天生的,歌剧里的弄臣也在讲,他欢笑着也讲出来了许多很沉痛的东西。拍片子没必要非绷着,只要抓准了,不管怎么拍一样能让你感到作品中有很强硬的东西在顶你的心肺。
新:从DOGMA95到现在,DV越来越热,你也在论坛上经常跟人交流拍DV的心得,你觉得有真正的所谓DV精神么?
陆:DV精神?我不太明白。是不是自由创作的意思?我想,电影精神是个宽泛的概念,DV精神应该是电影精神中的一部分,这有点像沙漠上的一棵老胡杨树,走近了看,满眼都是纷繁的枝杈,走远了看,是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电影。
新:该请你形容一下你那些网友了,你似乎更多地呆在这个圈子,而不是通常的电影圈儿里。
陆:是的,后期机房的人老笑我说:今天又去见网友?
我和我这些网友的关系,决不是一只狼和一群羊的关系,也不是一只羊和一群狼的关系,绝对是一只狈和一群狼的关系。我觉得,我们这拨人和特严肃的研究电影学术的人不太一样。电影对于我们是一种比较轻松的事情。我们不太喜欢把整部片儿拆成块儿,一块儿一块儿地分析。我们喜欢看,一谈起片子就眉飞色舞。从写剧本到拍这个片子,我特别在意他们根据自个儿的独立判断,骂我或者是夸我。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有搞外交的,有当兵的,有搞建筑的,有做生意的,搞哲学研究的,但是我们在一起只谈电影。这是我们交往的基础。但是他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给与我太多的东西。你所说的电影圈,我不知道是指一个什么圈,不过,的确朋友不是很多。
新:论坛有不少人更倾向于自己拍一个东西,以便一切完全被自己掌握。你这次拍片却还是较大的制作和集体化的操作,你喜欢这样么?
陆:能做大事情当然喜欢。不过做大事,有时候规矩就多,也算是代价。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和更多的中国人见面,而不是在酒吧中放给少数white man看。所以这些代价我觉得值得。
我上过军校,知道该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这是我第一次拍电影,有特别虚弱的时候,想退缩的时候,想一走了之的时候,但是最后还是挺住了。可能算是一次克服自身虚弱的旅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拍电影也就是真实人生的一部分。
新:每个还没有看这部片的人,的确都会感兴趣你和姜文的合作,可以再简单地描述一下么?
陆:这个问题被问了1000次了。在艺术上,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受用一生的东西。同时在和他的讨论、争执甚至争吵中我也逐渐明白我自己东西的价值。我肯定会怀念和他共同工作的日子,他是那样一个对电影对艺术充满虔诚热情的人。要超过他,我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行。
新:你自己如何评价成片?希望从观众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反馈?
陆:片子还没有完成,每天都在变化,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我当然希望观众能在尾巴上喊一声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就够了。
陆川说网友
关于张一谋:
我刚刚上论坛的时候,这家伙已经是那片的头头了。
我不忿,藏在暗处投掷了几块青砖,估计让他鼻青脸肿了一吧。
他当然是绝地反击了,不过还是中招了(当然到现在他还是不认账)。 你可以想象,那段时间坛子里板砖横飞的情景。爽呀,因为真理不辨不明。拍砖的结果是我们成了哥们。成哥们不是好事,互相拍砖的机会就少了。
这家伙知识渊博且一表人才,善于把自己打扮成衣冠禽兽的样子。 不过更可怕的是他的才气,我佩服他关于电影的文字,有真见地,且都是从自己心里流出来鲜活感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同志,不过酒德不行,一喝酒就哭,这点不好。从侧面说明心里有隐痛的地方。
王崴:
我一直怀疑王威是用油印机写作的,这家伙在发情期可以每天连续发表七八篇数千字节的帖子,同时应对来自六个方向的板砖,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我一般不敢拍他,因为他是典型的唐僧,要是惹了他,他绝对会让你一辈子断了上网的念头。
王威绝对属于内心狂野的人,虽然表面上憨态可掬,一副弥勒佛的嘴脸。
他收藏电影的狂热是令人发指的,基本上到了饭可以不吃,车可以不坐,碟必须要买的地步。他的经济状况不太乐观。往往某个深冬的寒夜,我们聚会完毕散伙,他总是会推出一辆老飞鸽,准备横穿寒风凛冽中的北京城回到他的单身宿舍。他不舍得打车,但是书包中总是鼓鼓囊囊地装着他新买的片子。
他在国家机关工作,一直郁郁不得志。好在最近国家察觉了他旺盛的精力,近期就要把他发配到非洲去了,而且是4年。你会看见一个一笑露两排白牙的黑色弥勒佛,当然是4年之后。
小凯撒:
小凯是个孝子。这一点让所有网友都十分感动。
他是真正的帅哥,就是光从长相会以为是演员的那种人。他同时也很腼腆。
他是我见过的对于电影史最为熟悉的人,有着掌上电脑一样的记忆力。我从来没有问倒过他。有一次我突然袭击:“你知道吗?最近乍得拍了一部电影,你能说出来吗?”
他立刻板起面孔,“你错了,最近乍得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故事片,另一部是纪录片!纪录片是和刚果合拍的。”
我倒!
他从来不正经写帖子,总是变换各种笔名回答各种人关于电影、电影导演、演员、摄影、服化道等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如同一个游侠。 实际上,他的艺术感觉非常好。
有一件事情我从来没有交待过,剧本《寻枪》那充满诗意的故事梗概就是他写的,被我大言不惭地剽窃过来放在了自己剧本的前面。现在被给种媒体转载,我建议他可以索要稿费。
他原来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用各种不同的id相互吹嘘。不过坛子里出现了在这方面更加变态的馒头的时候,他的众多马甲无疾而终了。
他的另一个爱好是摄影,尤其爱好在气温40度的中午去颐和园拍摄荷花。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看见垂头丧气的荷花和趾高气扬的美女,然后明白了他耐高温的原因。
馒头:
严格意义上馒头这种人我们是不屑和他争论的。他一发帖子,我们就臊着他,让他被寂寞的蚂蚁慢慢咬死,去自生自灭吧。给我们一万次点击,我们也绝不会在他的帖子后面写一个字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敢。
王威还是一个有人性的油印机,因为毕竟他要上班工作。馒头就不一样了。他可以在一日之内让坛子的1-5页全部布满自己的文字。当然是用不同的笔名。
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印刷厂。馒头的变态之处在于他酷爱打造马甲,然后用各种名字相互吹捧和相互攻击。看似热闹的坛子,往往只有他一个人在舞蹈。
多么恐怖!
第一次聚会,原本以为会是一个一两百人的盛会,但是只来了寥寥十来个人,馒头暧昧地笑笑:“那些人都来了。”然后他就给大家唱歌,然后大家都晕了。我们所有人都认为他可以在歌手和记者之间选择一下职业,理由是中国已经没有哲学了。他悲愤地放下话筒,“等我写完毕业论文,你们就知道中国有没有哲学了!!”这厮是北大哲学系的一名哲学博士,和自己的毕业论文奋勇搏斗了整整两个春秋。他这篇永远写不完的论文(题目叫《因果性》)现在已经成为网友们集体的心病,由一个个人问题转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每次聚会的时候都会有网友因不慎提起他的论文而心脏病发作被送去医院抢救。
他不是个老同志,实际上他很年轻,他不慎在中学期间少受了4年正规教育而直接上大学,才导致智育和德育严重失衡。如果你在网上遇到他,请原谅他吧。
看他的帖子实在是一种享受。让你感受到一种真正思辨的美。我很尊重他的意见,因为他总是能十分智慧地给你提出很根本的建议。
Liar:
他和小蓝一样,是坛子里面的一个传奇。
一篇又一篇激昂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文风,深邃的立意。飞扬的名字在坛子上空飘荡。
他的帖子我一般都会当在电脑中品味,
后来知道他开始拍摄短篇,
后来知道他准备去比利时学习电影,
后来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
一个锐利而挺拔的黑衣少年,
他身上的青春让我等自诩的青春立刻苍白憔悴了许多。
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生怕挫折在没有遮拦蓬勃奋发的青春面前,有这样的朋友,你会永远去奔跑。(文—陆川)
网友看《寻枪》
张一谋:他的剧本从一开始就和别的剧本都不太一样,虽然他自己当时还没想得太清楚……中间儿,他也动摇过,但我们都劝他就把这个坚持到底。我觉得这片子还挺不错,在中国很难得,(补充一句,我一向喜欢在各式国产片里观察导演个人的发挥。)整体感觉零零碎碎又不成串,但很轻松很有趣,你就能看出陆川自身有一种压不住的东西,他完全找到了一种个人视角。
影视论坛的这个圈子跟所有的圈子都不一样,就是和别的类型的论坛也不一样。别的坛子常是一团和气或干脆是大家言辞激烈地互拍,在很多坛子里还渗进了世俗和功利的东西。影视论坛都是电影爱好者走到了一块儿,而电影说到底不也就是一乐子?所以这拨网友都是有一点聪明有一些知性,但关键是特别单纯、活泼、好玩儿。要说陆川吧,也就是一大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才特别自在,而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在一块儿也就有助于一同保持一种很纯真、很热血沸腾的状态。陆川跟我说过:我们一定要保住这股劲儿,过了血就冷了——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
王崴:《寻枪》的剧本第一稿有小说化的结构和好莱坞化的悬念、设计。我觉得改剧本的过程也是陆川寻找属于自己的叙事风格的过程。
在“电影一定要好看”和对好莱坞的拥戴上,我和陆川是一致的。我一直认为好莱坞的胜利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上的胜利。它在基本特质上一定还是有什么独特的东西切合了人们真实的精神心理需求。所以我特别反感整个中国电影和广大观众脱离的倾向。我也认为中国需要大批能拍商业片、不轻视商业片的导演。
陆川还喜欢帕索里尼的片子,我觉得对于生命力量的释放和人生存的疏离感、孤独感,他和帕索里尼是有共鸣的。
陆川已经是论坛上的“老人”了,但可能不能要求所有的导演和他一样,至少,上坛子的人都得有时间。
小凯撒:记得前两年突然有一人在论坛上说:他是刚毕业的北影导演想在这儿和大伙交流看法,再后来陆川就和我们聊得挺愉快的。
《寻枪》早先的一稿好莱坞的痕迹重,故事特复杂,细节多,心理独白和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多,开始进入拍摄状态就变得很紧凑了。也许,真要把一东西拍出来是一系统工程,那种导演是绝对统帅绝对领导的感觉是很难的。陆川剪出来的片子我也看了,我觉得特别难得的是他把一个小山村的质感拍出来了。他一直坚持:拍片子要尽可能松一点,有空间有余地感觉就出来了。
其实,论坛上想拍电影的人很多,陆川最突出的可能就是一种“实干”的劲头,一旦他有了一个想法就会全情投入抛开其他。记得,我们有一次一起看了一特好的韩国片,第二天一大早,陆川就在坛子上发了一帖子把全片像写剧本一样梳理了一遍,他一宿没睡就在干这个。
馒头:陆川从剧本到成片还是淡化了许多最初的东西,这个片子如果说有遗憾,一则是他靠现场临时发挥的东西很多,显得前期依然准备不足;二则还是有点无处使力的感觉。
我们的确都爱呆在论坛上,但这里面不仅有好处,也有一特别大的坏处:毕竟真要拍片或做事,不是一群人说说就算的,是得每个人自己去做的。导演是拍出了片子才兑现了成就感,咱们说得太多会提前兑现一种“虚假成就感”。
Liar:在谈论《寻枪》之前,我们必须谈论到目前在国内十分流行的一个荒谬现象: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一部电影,但是几乎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王全安的《月蚀》,陈超的《安阳婴儿》……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报道他们的的成功,他们在国外得奖,他们在境外为中国电影做了多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希望云云。这其中有一种缺乏,一种将电影与大多数看电影的人真正联系在一起的交流上的缺乏。
应该有人站起来反对这样一种论调:电影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或者仅仅是个人思考的工具。电影仅仅是某一个向度的追求,其他的追求都是王八蛋;遵从某一个原则某一种方法做电影是正确的,而其他的也都是王八蛋。
我们可以在争论中达到这样一些共识:创作,永远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用任何一种僵死的标准来统一话语圈。电影可以让大众喜欢,让自己也喜欢。这样的努力一定需要人去做,比如陆川。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