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克隆人:千万别把我当人

http://www.sina.com.cn 2002-05-31 10:02   新周刊

  文/李冬莉

  无论克隆人9个月后出世的消息是真是假,克隆人离现实不再遥远。表面上,所有的恐惧都集中在以人为物的生命悖论里。如果克隆人可以标价,无疑给了一向以他物为贱、以人为尊的人类一记狠狠的耳光。

  4月5日,意大利不育症专家安蒂诺里宣布,参加其克隆人计划的一名不育妇女已通过复制胚胎技术怀孕8周。这一消息再一次激怒了布什,震动了公众。其实,从1998年初理查德·希德大张旗鼓地宣布准备克隆人并声称每年计划克隆500个人开始,其间专家学者也好,虾兵蟹将也罢,你方唱罢我登场地就一直热闹着,一个安蒂诺诺里就轻易掀起波澜,倒显得我们的承受能力太弱。可能你已经知道,如今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订购克隆牛了。但可能有一点你还不知道,那就是到底有多少东西是自己该知道还不知道的?

  一个人还是一件商品?

  这是一间很普通的克隆实验室。灯光朦胧,各种器皿、操纵器、管线被摆放得井然有序。不多的几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左看看右瞅瞅。显微操纵器就在一个边角上。它左右各有一个机械臂,上面夹着吸液管。机械臂由一个操纵杆或许多精巧的水压活塞控制。卵子被放在有盖的培养器皿里,在一个吸液管将它取出后,另一个吸液管则负责将它刺破,并将其细胞核吸出,注入另一卵子中。据说,它4小时内能够处理50-100个卵子,而这一切,你都可以亲自操作。生命不再是无形的秘密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决定克隆"宝宝"的基因优化,从父辈身上不得不承受的遗传痛苦在它成形之前已经消失。

  这样的创造过程令反对克隆人的人愤不可遏且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过,对于热衷此道的另一小部分人来说,他们感兴趣的已不仅仅是此项技术的实施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重要的是,制造一个这样的人到底需要多少钱,或者换句话说,要订做或者买到一个克隆人,需要花去多少钱。

  1998年1月7日、8日,当已退休的芝加哥兽医理查德·希德在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要克隆人的时候,他标出的克隆人费用为100万美元,但他表示,一旦克隆技术得以改进,克隆费则会大幅度下降。他自信地说:"克隆人的生意具有很大潜在市场。"当然,这样的作派除了招致"神经失常"、"疯子"的指责,任何人都不要期待会得到鲜花和掌声。媒体之所以会买这个退休兽医的账,一方面是克隆人的噱头,何况他毕竟还有着物理学博士的学位,另一方面他所罗列的理由直到今天仍构成了克隆技术存在的动力之一,当时说到克隆人的市场前景,希德面对闪光灯甚至有点得意,你想啊,凡不育夫妇,在经过采用其它办法包括试管婴儿、试胎代生等无效后,至少有10%到15%的人会求助于克隆人。就美国来说,目前就有5000到10000对夫妇想求助于克隆人技术来获得他们的"宝宝"。

  他说的是事实,近年的专业性统计表明,在育龄期夫妇中约有10%-15%对夫妇不育,随着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的比例还可能继续升高。这还不包括那些有遗传病或其它问题出现的夫妇或个人。就在反对克隆人呼声奇高的美国,加州一个叫卡宁·克廖班克的人专门储存人体胚胎细胞以供将来克隆用,他说他们的目标顾客是那些"失去了配偶、孩子、父母的人"。位于亚利桑那州的五等星生命延长基金是一家从事人体冷冻的机构,专为客户保存尸体,这些人相信在将来的技术条件下死人可能复活。盐湖城一个宗教组织为那些想保存自己的细胞做克隆用的人提供帮助,收费是65000美元,目前已有数百名客户。曾遭到媒体及公众谴责的美国议员马克·亨特为克隆其死去的小孩,投资了50万美元。安蒂诺里虽然不肯说出那名怀孕的妇女的资料,但是却透露这事与阿拉伯一位富商有关。

  富人对于新玩意的尝试总是乐此不疲,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回归到根本还是为大众服务,虽然在一开始能负担起费用的不过寥寥数人,但这对于前期的技术成熟已经足够。这样的运作模式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早已屡见不鲜。

  "疯了,疯了,人类疯了!"众多知识分子面对克隆人的问题无一例外地表示出痛心疾首。"生命是神圣的,克隆人意味着可以将人批量生产,成为随意标价的商品,那这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吗?"翻翻媒体的报道,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类替人类自身处境操心的警世危言。

  人成了商品,这个世界还算不算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好问题。关于克隆人,充满戒备之心甚至敌意的国家不可谓不多,但实际的态度却很"暧昧",因为谁也拒绝不了"治疗性克隆"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的巨大诱惑。也因此,2001年英国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了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的法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放松对治疗性克隆限制的声音也是越喊越响。更何况,在禁止使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出人类早期胚胎,也就是克隆人的早期阶段,世界各国的态度从来都不坚决,更谈不上彻底。大家都在观望,观望一个以最小的纷争换取最大利益的结果。

  一项实验还是一次生产?

  当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获得法院判决书的时候,那个致使她失去女儿抚养权的罪名似乎更坚定了她继续研究下去的决心。布瓦瑟利耶是一位法国籍的生物学家,如今为美国的国际宗教组织"雷尔运动"的首席科学家。她失去女儿抚养权的原因是"她要克隆人!"

  其实有多少生物学家或非生物学家动过克隆人的念头并付诸实施已经无从查考。1978年,当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出生在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医院里的时候,人们还是在数日之后才得知研究这一技术的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为此秘密进行了9年实验。虽然人们对安蒂诺里包括布瓦瑟利耶这种人的公开宣言有怀疑,但更大的怀疑是我们的背后是不是有更多的人做了更多更有成效的实验?想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该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真该毛骨悚然?

  布瓦瑟利耶面对记者毫不掩饰自己曾受到过死亡威胁。但她坚持了下来,即使挨子弹,她和她的同事也不会停止克隆人的努力,她有她的逻辑。"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事,我们在努力帮助人们。"

  "某项技术越遭到人们的反对,越可能为那些敢于接受挑战的人所青睐。"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试管受精(IVF)研究的著名专家迈克·绍尔说,"这种骑士精神是大多数人所担心的。"这个时代,鼓吹各种先进技术的潜能、破除禁忌的时尚风气、科学技术征服一切的信仰无不在为这种"骑士精神"煽风点火。更何况,历史上已有无数的例子证明,同已经出现的科学现实相比,大众的反映太落伍了。

  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出生时,那种"天塌下来了"的感觉并不比现在弱。耶鲁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医学伦理教授摩西·田德勒表示:"这是最极端的作媒方式,硬将两个配偶子揍在一起,不管它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美国联邦政府的反应也如同现在一样,停止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政府研究经费支持。

  对于研究克隆人的专家的谴责,有一点是因为人们觉得克隆人的实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认为这种把人当作一件产品一样来生产的做法是有损人的尊严的。俄罗斯科学院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塔兰图尔对当地媒体说,大量的克隆动物实验显示,用现有技术克隆人,成功率仅为1%左右,其余约99%的克隆人胚胎或死亡或发展为畸形儿。而且极少数表面正常的克隆人可能会患有多种先天性疾病,在其成长到30岁左右时,便有可能出现早衰现象。

  这个理由用来反对克隆人太微弱了。稍有一些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在最自然的有性生殖的情境下,上述情况也有可能出现。

  或者,在克隆人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将问题归罪于安蒂诺里这类人的盲目狂热,像希特勒当年的人种优越一样,错误地渴望将来的歌功颂德能够替代现时的误解,毕竟丰碑式的人物特别在科学领域不是人人都能成就的。事实上,可能已经落伍了。

  2000年春天,一个汇集了几乎所有著名动物克隆专家的秘密会议在纽约长岛举行,多利羊的创造者伊安·威尔穆特和契斯·坎贝了也参加了。伊安也是坚决反对克隆人的队伍中的一员。与会的专家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克隆人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和发展。在这样一个不必为钱发愁的时代,只对技术作要求对专家们来说难度并不大。绍尔曾介绍,一个细胞生物学家、两个提供卵子的人、一个不大的试验室加上5万美金的收费,克隆人就可以做出来,也就是说世界上大多数IVF实验室都能够具备克隆人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而这类IVF实验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上没有任何的障碍。甚至支持克隆人技术的个人还可以得到一个叫"人类克隆基金"(HCF)的非盈利性组织的援助。你可以在他们的网站www.humancloning.org上找到各种知音。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纠缠于实验与生产之间的争论不过是玩玩文字游戏,克隆人本身已在所难免。1962年因发现基因序列而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詹姆斯·毕生1971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就发表了《迈向克隆人》。他在文中警告说,克隆人技术已经出现,但是社会对此根本没有作出反应和作好准备。

  一种伦理还是一种习惯?

  也有一些人是已经作出反应并早就准备好了。比如在中国,一直在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小华对于将来克隆人接近于今天试管婴儿的命运确信不已。用她的话来说,那些不管以任何名目反对克隆人的人都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当你无论如何也求不来一个想要得到的孩子的时候,使用什么方法已经不重要了。"说出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后,她自己也觉得可笑,进而她说:"不知道真相的人即使第一个试管婴儿站在你身边你也不知道。"是啊,不知不觉路易丝已经快24岁了,她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宝宝"。

  中国人并不能真正理解西方大众对待克隆人反感的态度。在一个信仰上帝的文化中,这个世界除了上帝,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造人。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克隆人的深度恐慌来源于很多对人性的不信任。

  "克隆人的危害就跟买卖器官差不多,本来器官移植是救人的好事,但也很有可能被少数人控制进行买卖。别说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来我受不了,克隆出一堆'希特勒'来怎么办?"陈强是广州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说这句话之前,他首先表明了自己无所谓的立场,转而陈述了这句体现很多国人心态的话,当然他无法回答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隆出来的"希特勒",他是否能够再造一个第三帝国?

  在克隆人的论争里,本质的问题还是它的存在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但无论有多少人指责克隆技术,他们都没能消除另外那些人渴望通过克隆技术来为自己造一个孩子的坚定信念。有意思的是,在种种指责里,这群人被放在了一个受同情的弱势者的地位。实际上,克隆人的制造及潜在市场的培育,从来都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的存在。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发现,克隆人的现实并没有使我们的现实变得更糟,针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套套众口烁金的说辞,他们反而觉得,所谓生命的意义,其实没有人弄懂过。

  在试管婴儿的技术早期,IVF的成功率只有5%,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焦急中,参加的人似乎越来越坚定。比起毫无希望,失败总还是成功的开始。即使现在,条件先进的实验室的一次成功率也只是20%-30%。但全世界迫不及待想参加实验的人不计其数。

  简单是一名专栏作家,她和他的老公曾经写文章探讨过克隆人的问题,他们不赞成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将来该克隆谁。"无论克隆哪一方,另一方都会觉得别扭。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有爱情在,这种事情也谈不上能改变人类。"

  虽然是一个西方传来的东西,克隆人的某些想象倒很符合传统中国的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巫术追求。《天龙八部》里的天山童老,上百岁的人修成了一副幼儿样,这只是故事。克隆人被克隆的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一样。退一万步讲,如果想象真能成为现实,谁会真的下定决心"长生"?

  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里面写了一个想长生不死而又真的实现了这一愿望的男人,结果在短暂的喜悦之后是因为不死而带来的彻底孤独、厌倦等等痛苦。这并不比不死好到哪里去。对于大众来说,伦理、道德常常是虚泛的,历史的每次波折都证明了我们太容易突破限定的防线,之后一切的争执与愤怒就好像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一样稀松平常。

  研究了大半辈子哲学的刘哲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闷着头想了很久。"克隆人带来的挑战不是技术,也不应该是家庭、血缘,表面上它损害了人们对于独一无二的生命的尊重。这是因为人性本身的堕落。用动物做实验、核武器、环境污染等等,这一切都比克隆人的现实更严重。无论如何,同生命本身相比,生命的来源倒是次要的。人还是应该相信情感的力量。"她还强调说:"如果任何人以为自己创造了生命就可以控制或改变他,就太可笑了。"


新周刊网络版130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