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民工里站出一个“王海”会怎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20 17:55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曹林 又到年关岁底,民工欠薪问题如期而至,各地的对策也如期而至,与往年相比有新意的是北京市的做法:正式推出一票否决制,今后,无论是北京的还是外地的劳务企业恶意欠付农民工工资,市建委有权以一票否决制把这些企业逐出本市建筑市场,不许其继续经营。河北省劳动部门也联合启动了“民工维权2003”行动。 应该说这些制度安排都体现了政府为解决欠薪问题的良苦用心,但这种以政府为本位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维权运动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能不能彻底地跟欠薪问题来个潇洒的吻别? 细细梳理这几年解决欠薪问题的经验我们发现,政府不可谓不努力,年底年初都是高度重视;体制不可谓不健全,又是农民工会,又是欠薪企业预警制度;法律不可谓不到位,一部《劳动法》足矣———其实如果我们跳出固定的归咎思维自下而上地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出:解决欠薪不缺政府干预,不缺体制,也不缺法律,单单缺的是一个“王海”。 在消费领域,商家骂他是知假买假靠索赔赚钱的“刁民”,我更愿意把他称为中国消费者的“维权范本”。欠薪难题所以成为“痼疾”,很大程度上在于民工中缺少一个像王海那样的“维权范本”来给这个群体以维权的知识、维权的信心和维权的“路径依赖”。 对于消费者的权益,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法律的保护,缺少的恰恰是更多数的人对法律赋予自身权利的知晓。作为“维权标本”的王海,首先起到的作用正是以一种张扬的方式普及维权的法律知识。《劳动法》明文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这说明欠薪维权是有法可依的,被欠薪群体缺少是让人以根深蒂固的方式知晓维权法律知识的“王海”。 有了维权法律知识还不行,还得有维权的信心。可以这样讲,作为“维权范本”的王海在许多诉讼中的成功传播给了其他消费者以很大的信心。同样,被欠薪群体需要一个“大人物”的“大胜仗”来充实依法维权的信心。 最后是有关维权的“路径依赖”问题。在民间解决欠薪问题既有的“路径依赖”中,跳楼秀也罢,以暴力私了也罢,暴力升级为群体性冲突也罢,这些大多是游离于法律框架以外,所以欠薪问题很容易演化成更大的治安问题和社会问题。而王海维权行为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保守在法律框架之内,法律解决问题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就事论事”建设性地让问题得到解决。当前的欠薪问题所以成为问题,正在于缺乏一个“王海”把欠薪事件往法律解决的“路径”上拉,在“成功范本”的引导下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说,欠薪问题发展到这个地步,靠政府、体制、法律自上而下的“压”是靠不住了,非得被欠薪群体中自下而上地有一个王海式的人物站出来,把问题往法律的路径上“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