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动迁结束了一个时代。这里是哈尔滨的开埠区,这里是哈尔滨民族地方文化发源地,这里的百年建筑中西合璧,这里有哈尔滨最多的危房和最拥挤的民居。哈尔滨人说:“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如今,道外区计划投资31.3亿元,对危房棚户区进行大规模全面改造。道外区危房改造是哈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房改造工程,将拟申报联合国“人居奖”。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老街、胡同、大杂院、棚户生活、老式留声机、花瓷、领袖像、乡里乡邻、动迁,百年老城区永恒的瞬间从此化为记忆。
说起道外区的居所,哈尔滨人有一个很形象的称谓,叫“大杂院”。
院内的杂乱景象随处可见:一栋俄式楼圈成的院落,又有几间简陋的“偏厦子”、一溜儿东倒西歪的“煤棚子”错落其中;一座典雅玲珑的小洋楼中,门窗及雨檐却雕刻着古色古香的中国的龙凤,室内大多是传统风格的中国家具……
道外大杂院的“杂”字更体现在院内的各色人等。往早说道外大杂院居民大多是做小买卖的、蹬三轮车的、跑码头的、焊洋铁壶的、烙烧饼的、拉皮影的……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小职员、穷教师等各阶层人士。即使现在,道外区仍保留浓厚的平民色彩,居民仍旧以工薪阶层、做小生意者和打工者为主。
棚户区内密如蛛网的小街小巷,有的仅能容一人通过。黄家大院50年代只有三户人家,道路宽得能跑三排马车,现在院里住有240多户人家,小道剩得不足1米,连搬家的三轮车都进不来。火炕、吊铺,七八平方米的空间被间隔成两卧室和一间厨房,有的一家三代人挤在同一小屋。棚户区里的人们都有一盼,就是住高楼、用暖气、有室内厕所和不起土的道路。
难能可贵的是,在困窘的生活环境里,这里仍保持着纯朴的民风。“远亲不如近邻”是院内邻里间关系的真实写照,与现代化都市公寓住宅楼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道外大杂院里,搓麻将、玩扑克、下象棋都是邻里间的保留“节目”,红白喜事吃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是平常吃饭,邻里们凑到一起宛如一家人围桌团聚也是很平常的事儿。“往门口一站满院尽收眼底”的居住格局,和每户间二三十年的邻里关系,使院里的人们对每个家庭的情景都了如指掌。在这里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谁家有个灾难,邻居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今,即将搬进公寓式住宅楼的大杂院居民们,在欣喜之余惟一遗憾的事情,就是再也不会有这么亲密融洽的邻里关系了。(文、图/陈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