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生于七十年代”的现在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8 10:16   新周刊

  文/晓白

  一位台湾商人最近在和朋友聊天时,突然感叹,“现在和我打交道的内地人越来越年轻了,真是后生可畏啊!”。一句听上去像是无聊应酬的话,竟惹的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且各自感慨万千。

  似乎是不经意之间,一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30岁上下的年轻人,逐渐跳上了潮头,占据了桥头堡,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在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中,出现了众多新鲜但已然成熟的面孔。网络上有关“七十年代”的话题长盛不衰,除了回顾他们独有的成长背景,还逐渐地确立了强势的态度,甚至发出了夺权宣言:“我相信,在未来的很多年里,这个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没有人可以怀疑!这样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在灰白与暗红的七十年代!”这,是偶然的吗?

  为什么是“七十年代”?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一代人,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超越了时代本身的进程。通俗的讲,就是他们占据社会主流的时间更长,影响更深。他们往往形成于社会的大变革和思潮的大交锋时期,看着一个旧时代的远去,并在新时代形成的关键时期恰好成熟,从而形成强势的一代。譬如美国的“迷茫一代”、“雅痞一代”等等,那么,中国的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会形成这样一代人吗?

  中国的“七十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一位典型的“生于七十年代”的年轻人这样为他们画像,“处在传统与新潮的交接点,处在年轻与成熟的边缘;怀念过去的秩序井然,享受这现在的缤纷生活;经历着繁荣的过程,又无法忘怀儿时的清贫;毫无反应地适应着每一次变化;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会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读书也上网;会用筷子也会用刀叉;喜欢旗袍也喜欢迷你短皮裙;不习惯把饼干叫曲奇,也很自然地把Modem叫猫;会钦佩武松的正派,也会羡慕韦小宝的艳福;会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而心潮澎湃,也会为周星驰的无厘头而前仰后合;品得了茶,也喝得了咖啡……”

  著名的传媒人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一书中试图作为“七十年代”代言人来为“七十年代定义”,“新一代人是在每过几十年就会出现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传统的断裂和新传统的尚未形成,他们要充当连接传统和未来的角色。我们将在一个更大的语境范围里成长,我们不是只要一个中国传统,而是要把世界的传统都当成我们的传统。我们这一代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

  而对于“七十年代”是否能成为主流的一代,许知远们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心,“我们比前一代更深刻地意识到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每个人从底层奋斗上去的独立意识,这些都深深地打进了这一代人的思维里面,这些会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好的位置。”

  毫无疑问,20世纪70年代成长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他们站在一个割裂的缝隙中,从一个大的板块跳往另一个大的板块。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新的板块的形成,每一个环节都细微地嵌合在时代前行的车轮中。或许,就像越是生长在变化的环境中生物的生命力越强一样,“七十年代”至少具备了很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新周刊网络版第13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