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恭小兵:幸福生活无处可逃

http://cul.sina.com.cn 2006/06/06 14:27   《作文新天地》

  读过《无处可逃》和《云端以上,水面以下》的人都说恭小兵的文字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对文学的强势闯入;多数时候我们了解一个人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闻。既然是“传闻”,就必定有真有假,这也使得我们想要了解的这个人总是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距离,让这个人变得不可亲近。但事实上,谁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不是在努力追寻着尘世的普通幸福呢?

  恭小兵,这个在“传闻”中多少带着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如此。

  “她一直以为我是专业撰稿人,可实际上,当时我是上海一家小工地上的杂工。”

  记者:当我们迫切想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各种办法寻找他的资料,包括各种各样的传闻。比如说,我最先找到的有关你的介绍就是网上一篇叫做《恭小兵传》的文章。

  恭小兵:那篇文章我在天涯也看过,作者何小民。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朋友。我们关系挺好,常常一起喝酒打闹互相开玩笑。你说的那篇《恭小兵传》则是他众多游戏之作里的一个。

  记者:游戏之作?那与你真正的成长经历有什么不同吗?

  恭小兵:是啊。比如:“邓公四年,恭小兵降于皖之南。”,而实际上,我是1982年出生的,恭小兵也只是我的网名。另外,有关我进少管所的原因在《恭小兵传》中是这样说的:“恭之同学,与另一同学,某氏之女,私订终身,……然此女于大庭广众之下,与教师秋波暗送,……其男友恼怒有加,约齐同窗好友,围攻教师,恭小兵一块板砖,砸伤其师,正中脑勺,当场晕厥。三日后,劣子锒铛入狱。”这有些《无处可逃》缩写版的味道。

  记者:那么也就是说这篇所谓的传记是不可信的?

  恭小兵:当然,有部分也是真实的。比如,其中提到了一个对我这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人——鹤姐姐。如果不是她,我现在最多是某个建筑工地的一个资深泥水匠。上海打工那段时间,放工之余我常去网吧打游戏,而她是上海一家时尚杂志的执行副主编。有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他们杂志征集稿件,就随手给他们写了一篇。后来这样的情况又发生过几次。鹤姐姐一直以为我是专业撰稿人,可实际上,当时我是上海一家小工地上的外来杂工。

  记者:那时候,你都写些什么?

  恭小兵:主要是情感类。随笔啊,散文啊,小说等等。

  “所有的生活,都将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降临于你我面前,不动声色地展现着它的美好以及残忍。天气在某一刻会变得很坏,但云开日出的时候也很多。”

  记者:这种感觉上比较温情的文章风格似乎和《无处可逃》很不一样。

  恭小兵: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多面性。《无处可逃》是在1999年写的,当时我正在安徽省少年犯管教所服刑。

  记者:那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来写这样一个作品呢?

  恭小兵:我是2000年末释放回归社会的,被囚禁的那四年,有种刻骨铭心的味道。那段回忆无论我怎样逃,都无法逃出,它让我的整个生命,横空与这个世界脱节了整整四年,也造成了我整个青春期的一段空白。我叙述的那些故事,大都发生在不为外人所知的灰色的角落里。一开始写的时候,我很胆怯,也很迷茫。整整四年的监狱生活,所有缤纷烦乱的记忆乱糟糟的像盘散沙。就连我自己也很不愿意面对。但我身边的同案一直逼迫着我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甚至不厌其烦地对我重复讲述着往日难忘的情节。最后,在很多狱友的期待与帮助下,我在上海重新开始了写作,直到2004年全部完成。那是我由少年向青年悄然过渡的一个桥段。我怀念它。

  记者:这本书出版之后生活有了改变么?

  恭小兵:如果仅仅从物质方面来说,是有一些改善。可精神上我却比以前更加忧郁,总是担心第二本书无法超越第一本,总怕对不起自己以前的读者,害怕自己没长进。

  记者:除了《无处可逃》,你现在已经出版了三个长篇小说了。回头看,你怎么评价它们呢?

  恭小兵:《无处可逃》是写实的,《草根时代》比较尖锐,《我曾深深爱过谁》其实是我最早出版的小说,我觉得它非常浪漫。而《云端以上,水面以下》就相对比较虚幻了。

  记者:对你来说,现在每一本小说都相当于在对一段生活进行总结,是吗?

  恭小兵:也是也不是。这话怎么说呢。就如同所有的生活,都将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降临于你我面前,不动声色地展现着它的美好以及残忍。天气在某一刻会变得很坏,但云开日出的时候也很多。有时候,为了抓住一些早已烟消云散的生活细节,我会在某个时段内变成两个甚至更多不同的我。前者像是一部没死的录音机,总能记得一些我记不起来的事情;后者则保持着一种冰冷的记录,意欲维持住一种生活的原声。

  “我不否认自己享受过各种传媒所提供的种种炒作,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我有我的梦想与期望,我会尽量地不让自己太普通,太市侩”

  记者:在阅读网络上对于《无处可逃》的各种评论时,我也看到了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现在一直在说的“80后”这个概念其实最早就是你恭小兵提出的,是这样吗?

  恭小兵:我当初只是做了那么一个比较幼稚的总结。其实我自己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记得应该是在2003年吧,我在“天涯”写了一个帖子,写了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生活和心理,其中把这代人称为“80后”。我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那么自然地写了那么一个非常普通的帖子,一夜之间就弄得妇孺皆知。当时我很困惑,再后来,我甚至比任何人都困惑。

  记者:提出了“80后”,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小兵对这个概念一定有着独特的感情吧?

  恭小兵:应该说,当时我只是提供了那么一种设想,而这个概念紧接着就被传媒再造了。所以说最初的“80后”概念很纯洁。可问题是,纯洁时,纯洁不好;不纯洁时,不纯洁也不好。这本身就是一个任何事物都难以自圆其说的年代。

  “真正的、世俗以内的幸福很普通。而这种普通的幸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实的幸福”

  记者:听说你现在离开上海回到老家黄山安身立命了?靠什么生活呢?

  恭小兵:主要是开专栏。另外兼了两个职,一个是杂志编辑,另外一个是企业策划。业余时间写小说。

  记者:我很想知道在小兵的心里,什么是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恭小兵: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传说有一种神鸟,它有动人的歌喉、七彩的羽毛,据说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可当人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它的时候,却发现它不过是一只长着青色羽毛的普普通通的小鸟。很显然,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真正的、世俗以内的幸福很普通,而这种普通的幸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实的幸福。

  就像“传闻”是不可靠的,人与人的短暂接触同样让人感觉不可靠,尽管我力图真实、客观地展现小兵这个人,我依然担心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读。但就我个人主观上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个坦率的小伙子。他曾有过痛苦的回忆,但他在痛苦的时候是清醒的。有时候,我会暗自感叹他在写《无处可逃》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在记忆里,重新经历一次痛苦对自己是残忍的。但经过了这样残忍的自我折磨之后,心胸是不是就能更加豁达呢?

  小兵这样和我描述他的性格,他说“我是偏执、张扬、激烈而又隐忍的。自我指数40%,但这个百分比很纯,也很强,少一个点都不行”,我感到了他为幸福努力的那种力量,这是一种执著的张力。而且我相信,所有认真活着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