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文化期刊封面秀2005年7月号 > 正文

主编的话:谁把老虎变成猫?

http://cul.sina.com.cn 2005/07/07 17:51   DEEP-中国科学探险


(《DEEP》中国科学探险2005年第7期封面)

  谁把老虎变成猫?

  画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子擅长画虎,兄弟俩养了一只幼虎,小名“虎儿”,同吃同睡,疼爱有加。老虎有宵夜的习惯,常常半夜进屋唤醒主人,张善子便用20多个鸡蛋喂它,俨然一只大猫。张氏兄弟喂养的应该是一只华南虎。目前华南虎的处境其实和猫差不多,被当作“宠物”来养。根据最新调查,野生状态的华南虎不足20只,不见其踪影已有20年。养在动物园的华南虎仅有70只,饭来张口,悠哉悠哉,早已失去呼啸山林的狂野本性。福建曾发生过老虎被鸡追赶的奇闻,刚到南非进行野化训练的老虎最初也不吃带毛的鸡。

  老虎为什么会失去野性?罪魁祸首还是人类自身。50年代初野生华南虎还有4000多只,很多地方鼓励打虎,“打虎英雄”层出不穷。现在,华南虎濒临灭绝,人们亡羊补牢,想出各种办法让华南虎重返山林,恢复百兽之王的本色,可是谈何容易啊!本期主打文章讲的就是几只华南虎在非洲草原上进行野化训练的故事。原本生活在中国深山里的老虎现在要到非洲草原上学习如何当一只合格的老虎,这本身就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在本期杂志即将完稿的时候,发生了老虎闯入泰山景区的事件,截止发稿,人们还没有找到它们,这似乎可以看作是老虎在验证人类对它们的真实态度。从目前的情况判断,两只虎不是野生虎,它们的结局不外乎有三种:A、被搜虎队开枪打死(据说现在配备了麻醉枪,有可能老虎被活捉,回到动物园继续当大猫);B、因为泰山景区很少野生动物,老虎被饿死;C、强烈的饥饿感迫使老虎恢复野性,袭击附近村庄的家畜甚至人,变成野虎。

  你会选择那一种答案呢?

  《当老虎有多难?——华南虎南非“求学”实录》(生物圈)

  当华南虎在其唯一的故乡——中国即将步入灭种境地之时,一个“野化训练”项目正在远隔重洋的南非草原悄悄进行着。这些时不时被豪猪或者狒狒占点便宜的昔日王者,跌落到平川之上,它们血液中呼啸山林的野性还能被重新唤醒吗?

  撰文/沈梅华 供图/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

  《战火覆盖的佛教圣地犍陀罗》(发现世界)

  犍陀罗是一个历史上的文化地域概念,以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斯瓦特河流域为中心,扩展到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的塔克西拉,甚至克什米尔地区也曾一度是它的一部分。2005年4月,我们沿着亚历山大大帝和唐僧玄奘的脚步,进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这块刀兵不断的普什图部族家园,去探寻那曾经一度光耀世界的佛教圣地……

  撰文/许秋汉 摄影/曾年

  《中国的休眠火山会突然苏醒吗》(科学考察)

  “中国没有活火山”,“不存在火山喷发的威胁”,这些言论都是谣传。目前,中国虽然没有处于活跃期的活火山,但是处于休眠状态的活火山却有不少。危险性位列三甲的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虽然在漫长地质时间里属于“刚刚睡着”,但是谁敢肯定它们不会做“噩梦”,并且一下子惊醒呢?

  撰文/ 穆大卫 摄影 / 郭柏林 石永亭

  《寻找凡尔纳的世界——从心灵海岸到科幻帝国》(科学之旅)

  整整100年前,当“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在法国北部海岸城市亚眠(Amien)去世的时候,他已经用他的100多部小说,编织了一系列用科学征服未来的绚丽图景。我们无法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年轻的心灵曾经被这个讲故事老头的魔法点亮,与主人公们一起去经历那些考验智慧、勇气和毅力的奇异旅程。2005年的夏天,法国海岸正准备迎来一个令人瞩目的纪念仪式。我们的故事就从那里讲起。

  撰文/高月娟 摄影 / 黑明

  《工业的肖像》(经典视觉)

  无论是黑龙江的大庆、辽宁的鞍山、河南的鹤壁、山东的邹城,甚或是北京,那些曾经在许多人记忆里留下光辉背影的重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正在逐渐滑落到时代的边缘。当我们的视线被工业带来的巨大变革遮盖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有责任关注到其中那些沉重的劳作和沉重的生存。

  撰文/摄影 周海

  《短尾蝠“回家”——新西兰卡皮提岛重建计划》(生物圈)

  自从14世纪毛利人驾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这片曾经是无翼鸟、短尾蝠等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物种的天堂,竟变成了生物入侵的惨痛案例。如今,为了恢复生态平衡,中国科学家被邀请到这里,协助重新引进短尾蝠。但是,在消失100多年之后,它们还愿意回来嘛?

  撰文/摄影 张树义

  《青海喇家遗址:一处4000年前的灾难现场》(古代文明)

  翻开宁静村落脚下的土层,一场史前灾难惊心动魄的最后瞬间历历在目,惨不忍睹的死亡姿态、相互救助的人间温情,被定格在喇家遗址,在四千年后震撼着每一个现场目击者……

  撰文/摄影 叶茂林

  《千碉之国:丹巴》

  丹巴号称 “千碉之国”,从庞大的高碉数量和其具备的战居功能上看,历史上这里一定发生过不少惨烈的战争。更可以推断,高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的战争史。我们寻访到的桑丹老师,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文化人,为了准确掌握丹巴高碉的现状,他和同道者踏遍了丹巴的山山水水,收集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撰文/摄影 陈锦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