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本报抗战专题报道结集成书

http://cul.sina.com.cn 2006/01/04 08:54   新京报

  《抗战北平纪事》出版,《南方都市报》同时推出《寻访抗战老兵》,提倡媒体书写“口述抗战史”

  

  《寻访抗战老兵》用60名抗战老兵口述故事回忆了8年抗战中的人性细节。

  

  《抗战北平纪事》通过对近50位北京老人的采访,致力于还原北平抗战原貌。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近日,由新京报社主编的《抗战北平纪事》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本报去年推出的纪念抗战专题集结而成,通过近50名北京老人的讲述,复原北平8年抗战经过。不久前,南方都市报2005年度“寻访抗战老兵”

  专题报道,也由南方日报出版社结集成书《寻访抗战老兵》。有学者指出这两本书的出版是一次挽救记忆的行动,更是媒体参与塑造人性化“口述历史”的结果。

  《抗战北平纪事》 50位北京老人重述北平抗战

  “本书希望通过近50名北京老人的讲述,复原北平抗战8年的经过,勾勒出当年北京城的生活百态。留存一份鲜活的城市档案。”

  据《抗战北平纪事》的监制、新京报副总编辑孙雪东介绍,该书是将2005年7月7日到9月3日,《新京报》推出的共48期的“抗战北平纪事”的报道结集出版。此书,立足北京,源于《新京报》是一份扎根于北京的报纸,作为在此工作的新闻人,我们自己也很感兴趣抗战的这八年之中的北平发生了什么。其中有很多名将之后的回忆,但更多的是凡人小事的生计,其中也包括迫于生计去做伪军的北平市民,试图还原北平的真实和平实的历史图景。与历史学家编著的历史书和历史亲历者的自传相比,它并不因为它的故事性,而损害它的真实性。

  “个人的叙述似乎只是片段,却因而更加真实可信,个人的叙述似乎千差万别,而家国命运却因此得到了最直接的确认。”执行主编陈志华这样评价该书与《寻访抗战老兵》的不同,《寻访抗战老兵》选择的历史讲述者是历史的亲历者,通过老兵的视角重现历史,《抗战北平纪事》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抗战”,另一个是“北平”,它更多地让芸芸众生做了主角,在宏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历史得到了复原。同时也勾勒了北平的城市生态。

  《寻访抗战老兵》 60名抗战老兵回忆峥嵘细节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寻访抗战老兵》是《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的同名大型系列报道的结集。

  从2005年4月到8月,南方都市报派出记者分赴全国20多个省市,采访了60名抗战老战士,其中还包括出境采访至今留在缅甸边境的原中国抗战军人。从2005年5月9日到9月2日,该专题连做60期,总共记述了飞虎队员龙启明、谢晋元;八百壮士之一杨养正;台儿庄国军营长忤德厚等60名抗战老兵在那个烽火年代的命运和抗争,涵盖各大主要战役,包罗诸多阶层,从而构成了一部个人化的口述抗战史。

  统筹策划这一深度报道的《南方都市报》区域新闻部副主任陆辉向记者介绍,报道所揭示的宗旨是:重现历史迷思中人性的温暖,还原宏大叙事下细节的真实。报道的价值在于首次将抗战的主角从历史上的大人物转移到普通老兵身上。

  国民革命军老战士、今年87岁的张访朋老人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希望社会上能重视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先烈,把抗战精神发扬光大。《寻访抗战老兵》一书,也是对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的纪念。

  ■书评视点

  “媒体也能参与历史书写”

  书评人李海华、萧三郎认为,《寻访抗战老兵》与《抗战北平纪事》是报道采编者历史认知深度的体现。

  他们表示,关于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这种亲缘关系缘于新闻和历史的共同品格,即对真相的追求,其结果就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事实真相和历史真相。这样一种定位也在无形之中将新闻与历史区分开来,好像新闻报道只是新闻媒体的事情,历史书写只是历史学家的事情。其实这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法则,历史学家能否参与新闻报道我们暂不理会,而事实证明新闻媒体同样能够参与历史书写,由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编著的《寻访抗战老兵》和新京报社编著的《抗战北平纪事》两书做到了这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