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心理透视——从苏轼的丧妻之痛说起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1 02:15   北京娱乐信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当我们细细品味着苏轼的《江城子》,内心都会感到阵阵的酸楚和震撼……对于人生来说,失去所爱的人是一份难以承受的痛苦,面对眼前至爱之人的故去,自己无能为力
,甚至无法拯救自己。他(她)走了,你再也看不到,碰不到对方了,他(她)不会重新出现,也不会陪伴着你,你身体的一部分被突然“切”掉了,这样的痛苦在心理学认为是“真正的痛”,往往会超出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死别之痛背后的无限悔恨

  “真正的痛”的背后或许是生者对过去无尽的悔恨,生者回顾过去,对逝者不好和自己做得不够好的种种事情一一闪现,无限后悔和自责!还有比如“我没能让他(她)过得更好一些,我有愧啊!”这样的话语也会出现,这些情绪融合到一起成为生者沉重的负罪感。

  生者还会抓住某个细节,认为是自己的过失或者疏忽导致了亲人的离去,“如果我自己再小心一点点,他(她)也不会死。”对方的死亡应该由自己来负责。

  最后,生者还会想到自己依然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而逝者长眠地下,这种阴阳相隔的感觉就是“凄凉”,正如苏轼词中所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解脱至少需要6个月

  这种“真正的痛”宛如情绪的洪流,随着时间向前奔流,在一系列的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等情绪暴发之后,渐渐平缓,最终归到“回忆的大洋深处”。这种消融的过程,心理学称之为“哀悼过程”。苏轼的这首词正好是这个心理学过程的阐述。

  这个“哀悼过程”分为4个阶段:

  1.绝望阶段。陷入深深的绝望和茫然之中,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而又与死的事实竭力抗争。在这个阶段,人们不承认死,也不愿意接受死的事实。所谓“两茫茫”。

  2.思念阶段。非常思念故去的至亲,所思所想都是对方。人会为此寝食难安。正如苏词所言“不思量,自难忘”。不去想为何仍然难以忘记?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李清照有一句词也曾贴切地形容这份痛苦:“此情无计可消除”。

  3.缓和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会感到自己丧失了生存的意义,切断各种社会关系以使自己孤立,进行自我封闭。在生理上,饱受全身麻木、失眠、体重减轻等症状折磨,“尘满面,鬓如霜”。人们还会反复回忆起和逝者生活在一起的情景,会清楚地明白这只是回忆,并为此而深深的失望。

  4.恢复阶段。“真正的痛”这股情绪的洪水此时渐渐平静了,人们重新回到社会现实生活里,恢复社会关系,这个时候,会感觉逝者仍然活在自己的心灵中,但回忆中不全是痛苦了,偶尔还会有温馨和幸福,比如苏轼“小轩窗,正梳妆”,回忆起自己欣赏娇妻梳妆打扮的温馨场景。

  这个“哀悼过程”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人们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充分发泄和疏解自己的悲痛,才能够从死别之中摆脱出来,重新开始。在结尾“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接受了现实,把悲痛已经升华成为一种意境,放到自己的记忆深处。

  我们都希望生者“节哀顺变”,不希望生者过分悲痛,总希望他(她)尽快好起来,我们会用百倍的好言好语规劝、开导对方,如果不见效果,又说对方不坚强,太软弱,总之,给生者一个独自恢复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良好的愿望不能违背心理学的规律。

  压抑悲痛会引起毁灭

  不经历这个“哀悼过程”,我们就无法重新开始,就会永远生活在悲痛之中。曾经有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渔民之家。

  17岁的弟弟克莱德和哥哥一起出海,遭到了风暴袭击,哥哥为了救弟弟而葬身大海,弟弟克莱德对哥哥怀着无限的歉疚,认为哥哥的死是自己的责任,濒于自杀的边缘。

  最疼爱长子的母亲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悲痛,她感到自己的感情已经和儿子埋在了一起,从此变成了一个“冰人”,她极力避免和长子有关的一切,并愤怒地把次子赶出家门。

  父亲来不及悲痛,便被家庭随着儿子死去瞬间解体,反目成仇弄得焦头烂额,既想挽救次子不要自杀,又要温暖妻子绝望枯死的心境,结果依然无法挽救自己的儿子和夫妻感情。

  克莱德一家为什么会因为亲人离丧而解体呢?因为他们都在逃避和否定,弟弟认为自己的错导致了哥哥的死,想自杀而逃避现实;母亲迁就于次子和丈夫,也是在回避。没有经历“哀悼过程”,只会产生自我毁灭。

  别独自沉浸在痛苦中

  失去心爱的人是“真正的痛”,这是不可改变的,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不要压抑,充分地释放出我们的悲痛,避免独自一人沉浸在痛苦之中,和自己的朋友、同学多分担一些。还要明白在前面的人生路上,有新的爱,有新的人际关系等着我们,未来会给我们继续生活和拥抱幸福的力量。唐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