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一位把清华延伸的清华学生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6 09:54   今晚报

  我认识这样一位清华毕业生,他从清华毕业,便办“清华”中学,一生热衷教育,也实实在在培养出了英才。

  老人走了,知道他和想起他的人本来就不多,而我在“朝花夕拾杯中酒”时,常常想起与老人的几次见面,觉得老人对中国现代教育是做出很大贡献的。

  我与老人的儿子是同学,大学里的第一个寒假,到他家去,见老人向着煤球炉子坐着,老人问我:大学里在教哪本英文书?我很含糊地回答,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系,对英文有点晕。老人自言自语地说:“要懂英文呀,一百年前,我们中国人真是什么也不知道哦。”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了,却让我久久地回味。老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留学美国学经济,他是切实体味国人的愚昧又真切看到世界的进步的。

  渐渐,我从这位同学嘴里拼凑出老人的一些往事:老人1932年考进

清华大学,入的是西洋文学系,主课是英文,在升“大三”时,转入了清华的经济系;是因为当时国危民难,搞经济可报国治世。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爱国运动,老人积极投入,成为清华大学学生自选的“救国委员会”19名委员之一。1936年,清华本科毕业,老人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刚上了一年研究生课程,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清华”“北大”“南开”人悲壮地举校南迁……

  亲眼目睹日本兵用刺刀威胁的那份屈辱,深深刺痛了老人,几个月前,他的朋友蒋南翔在清华大学学生《告全国民众书》中的名言:“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竟如此之快地变成了现实。流亡途中,真感到没有钢铁,没有飞机,没有知识,只能被外国侵略者驱之若羊,切肤之痛!又看到流亡队伍中,大批青年少年辍学,一股不能永远做亡国奴的愤怒,激发了老人要办一所学校的奇想。最初,他与一位同学谈起,两人志同道合,又与更多的清华同学们交流,便团结了八位清华学生投入来办这所学校。

  几经周折,几经磨难,一所由几位清华学生创立的、执教的、管理的“清华中学”在大西南的贵阳市成立了。为什么叫“清华中学”,是因为创立者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还是清华大学校方在“国难”时支持同学们用知识兴邦救国,特许该中学冠以“清华”之名,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我所记写的这位老人,当年在清华中学里担任过事务主任、教务主任、校长;其实,不管做什么职务,他自己也还是个青年,1938年清华中学成立,他才23岁,他依然穿着坐在“水木清华”教室里的那套学生装便兢兢业业地做起中学的管理者了。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了解清华中学的招生、课程等教学状况,但,从毕业生走向社会的表现,可以知道清华中学的教育是严谨的,是重德重智的。

  对清华中学一次更近的了解,是我们大学毕业的暑假,我到他家:我有意把话题扯到清华中学上去,老人的眼睛顿时亮了,不顾暑热,翻出一张照片,这张四十年前的照片保存得完好如初,可见老人珍惜之情。老人指着照片告诉我这是哪位学生,那是哪位学生。四十年过去了,老人还是以自己学生的荣辱为荣辱。

  中国的新式教育也就有一百年,天津有北洋西学堂和南开学校的创立,无疑是中国新教育的发祥地;我所记述的这位老人就是后来执教于天津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唐宝心先生。

  如今依然坐落在贵阳市郊花溪畔的“清华中学”,会告诉你唐宝心先生的当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