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上海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7 13:4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7日电 松江的顾绣、南汇的锣鼓书、青浦商榻的田山歌……这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名词,正越来越少为人所知。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政协委员董波在提案中呼吁:文化乃民族之魂,目前,上海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困境,亟待保护和拯救。

  据报道,在嘉定,一度盛行于明清时代的竹刻艺术“濒危”,全区境内只剩下一家竹刻艺术品门店,精于此道的艺人也屈指可数。同时,竹刻艺术的知名度也逐年降低。一件融雕刻、绘画和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竹刻作品,制作需要几个月的精雕细琢,但售价只有上百元。艺人以此为生,连糊口都常常成为问题。

  竹刻艺术的困境并非个例。上海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金山农民画等一部分发展较好外,相当数量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董波分析,这些上海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广、分布地域宽,许多散布在郊区乡镇,有的因长期局限于乡里坊间无人问津而知名度锐减,渐趋消亡;有的因所在地生活习俗的变迁而丧失了其发展基础;有的因市场经济的介入但却缺乏必须的财力支持而难以支撑;有的因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民族文化意义的认同而后继无人。所有这些问题都已威胁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

  董波建议,上海各级政府应在目前发掘、整理、申报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列入工作规划,让全社会参与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并将保护的效果列入考核内容。使传承和保护上海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对于上海目前已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广泛宣传,并鼓励市民发掘和上报目前尚未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整合进公共网、地图、旅游资料等,使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和支持此项工作。

  他建议,在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中,也应尽可能地包容传统的或近期发掘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两者互生互荣。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细则,使各级相关政府、机构、民间组织、社会个人,在管理和保护上有法可依,有案可查。(孟知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