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澎湖湾和乡间小路

http://cul.sina.com.cn 2006/01/19 09:34   今晚报

  一曲《外婆的澎湖湾》,一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代表着流行歌曲的那个时代的另一类型。通常把它们称为校园歌曲,但准确的称谓应该是台湾校园歌曲。把《校园的早晨》归入这一类是不对的,这个“校园”太直奔成长的主题。把《同桌的你》之类也算进去,简直就是借光自照,音乐价值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台湾产品”,《龙的传人》同样旁不相干;倒是《橄榄树》、《南屏晚钟》,虽然既不校园也不乡土,却是正宗的台湾校园歌曲。

  这是一场运动。有那么几天,我集中地听了一批这类歌曲。在它们所形成的那种独特的、淡泊的、“宁静致远”的氛围里,我回想着这场运动从出现、到兴盛、再到淡出的过程,就像目睹了一个犯罪现场。它的兴起,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它的淡出,则是极简单的行动———资本对文化的扼杀。

  这是一场群众歌咏运动。实际上,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们,最初打出的是“民歌运动”的旗号。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它很快风靡台湾,尤其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年轻人不仅传唱,而且自己动手创作了大量同一风格的歌曲,“校园歌曲”因此得名。从整体风格上看,它很看重旋律的优美,基本上是民歌风,但由于注入了西洋的、现代的因素,使原本较为单调、刻板的民歌旋律得到了丰富,有了新的活力。其中比较经典的,以《澎湖湾》、《乡间小路》等为代表吧,旋律相当地讲究、精致,为不同演绎所需要的不同配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拿《同桌的你》之类与之相比,差别显而易见。校园歌曲的歌词,则以生活化为特征,相当一部分还有乡土化的特点。运动倡导者杨弦的作品,就大量采用余光中的诗作为歌词,此间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清晰可辨,多数校园歌曲的歌词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亦自不待言。当然,作为流行歌曲,这又是它的局限。

  我这次怀旧当中所听的校园歌曲,大部分都是内地歌手演唱的。好像有点儿怪,实际上也不怪。当时的台湾很有几位好歌手,却没有多少他们演唱的校园歌曲流传。这里可能有资讯方面的原因,但我想更内在的原因还是它不够“商业”。不过,让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香港“业界”对它的抵制。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歌手到内地来的,如过江之鲫,但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只有一个张明敏,唱过几首台湾校园歌曲。多数香港歌手唱不了这种歌,是明摆着的事,并没人强求,耐人寻味的是,每次张明敏有此类演出,之后总有人极负责任地、再三再四地出来告诉我们,说张在香港原是个“二流的”、“三流的”、甚至“不入流”的歌手。张明敏的歌,唱到了什么水平,常听歌的人都能分辨,事实上也没有人把他当做歌坛天王,你着的哪门子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实际上这种歌并不难唱,因为它原是群众歌咏运动的产物。它惟一比较苛刻的地方,就是须得有一点文化根基。只要不缺这个,便是业余歌手也能把它唱好。有个叫梁波罗的电影演员,演《51号兵站》的,唱过一首《南屏晚钟》,相当受欢迎。毕竟是业余吧,现在已经不易找到了。这次我听的《南屏晚钟》,是台湾歌手费玉清唱的。费玉清这个名字,在内地听众当中少有人知,但却有音乐理论家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当时惟一一位与邓丽君同在一个档次的男歌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