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书边余墨]从“!”“?”看标点符号的流变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0 09:59   新京报

  《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 袁晖、管锡华等 湖北教育出版社

  见止庵的一篇旧文里说自己不喜“?”与“!”,云:“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写过‘标点符号史’之类文章,如果有的话,倒是很想一读,希望弄明白叹号、问号之类,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在汉语中应用。”

  止庵对“!”“?”的看法有个前提,恐是对此类“抒情方式”的厌恶,细究起来有个暗藏的设定———“!”“?”等于外在、张显的抒情。“!”在现代汉语规范里多是与“啊呀嘛啦”粘到一起,动静好大!问题还在于我们这套牢牢的“抒情规范”是几时建立起来,并成汉语教育规范的?查袁晖、管锡华等所著的《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早在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的《略例》里就提出“!表大声,?表问难,有虚线以表语不尽或语中辍,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此可看成较早的标点”规范“,”!“尚未表”感叹“,只是表”大声“,”?“则为问难。

  甚至对于是否采用“!”“?”还有过论争,《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刊登慕楼和胡适的通信,一方要求用中国古代的虚词乎么呵哉等来取代“!”“?”,胡适则举中国京戏里的例子,“当真?”“当真。”“果然?”“果然。”若无“?”则无法区分。可见,古代以虚词为抒情“表情”的传统有很大的不便,可是把诸多“虚词”用“!”“?”取代后,必须对符号的“表意情绪”进行界定,语气的强弱、升降、进退都被“符号化”后,就成了一个现代汉语僵硬的抒情规范。提到规范,便想到小时候很“规矩”地给古文加标点,惟喜找“呜呼”两字,后面加“!”,好像是火车汽笛里溜出的一道烟儿,并不知“!”是“抒情”的意思,忽然一天,从人家那里得到“呜呼”乃是“有人要死了”,于是连“!”也惆怅了好几天。

  □颜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