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赵蘅:用笔写下不该忘记的过去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7 08:45   新京报

  知名画家出版图文回忆录《下一班火车几点开?》

  

  《下一班火车几点开》作者:赵蘅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定价:34.00元将巴金称作“巴先生”的作家杨苡的小女儿赵蘅,深受巴金的影响。不仅用文字,还用
了速写。图文并茂,有三百六十多页纸的细节跃然于纸上。

  赵蘅为翻译家杨苡幼女,书中记载,涉及翻译家母亲杨苡和大舅杨宪益处,是相当有价值的资料。赵蘅的专业是美术,书中收入作者大量素描,很见专业功底。六十岁的赵蘅,长辫依然,开着一辆银灰色的菲亚特,奔走在她热爱的中国土地上,用她永远的青春激情,捕捉生命瑰丽的风景。

  

  赵蘅(1945年—)女,浙江温州人。擅长油画。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先后毕业于文化部动画大专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修班。1976年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从事动画设计。1995年在中央电视七台从事美术设计和素描,为副高级电影美术师。1989年起出版自编绘的童话连环画。作品油画《太阳很足的晌午》获全国建党七十周年美展银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有《豆油灯》、《吕霞光画室的早晨》、《苹果和叶子》等。出版有《赵蘅画选》。

  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1945年4月5日,重庆沙坪坝,赵蘅在这里出生。她是父亲赵瑞蕻和母亲杨苡的第二个女儿。那时正是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年代,历史风云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回望自己过去的六十载,赵蘅说她自己很相信命运,她说人的命运总是在偶然的因素下发生着各种变化,你不知道你命运的列车会在什么时候开往什么地方。于是,赵蘅写下这本记录自己、上辈人以及同辈人故事的书《下一班火车几点开?》。

  “有些东西应该有人写出来。希望大家在读了看了我的图文后,能知道过去所发生的事情,那些荒唐和蒙昧的东西才能避免再次发生。”赵蘅说这是她的心愿。

  回忆过去尽量真实,尽量完整

  赵蘅希望能够最为真实地展现过去。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辗转几次,才定下了如今这家出版社。

  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中国往事写下来,是赵蘅在心里埋藏了很久的愿望,只是她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提起笔。2003年1月,天津某出版社编辑高艳华女士找到赵蘅,希望她写一本速写人生的故事。商谈之后,赵蘅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自己过去的画,竟有些意外地发现自己过去的素描。“我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都大部分留下来了。只不过相当多的都已经破损不堪了。”这些旧作,让赵蘅更加有表达的欲望,她甚至有些兴奋和激动。

  于是,她开始思考书的形式,她希望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将文字和画结合起来。

  最后,赵蘅选择了从1911年开始叙述,尽管那个时候她还没有出生,但长辈的回忆和老照片可以告诉一些赵蘅不曾知道的“从前”。为什么要选择1911年?赵蘅说,因为这一年是她的外婆徐燕若嫁到杨家的日子。“如果没有我的外婆,就不会有我的舅舅,姨妈和母亲,以及我们。”赵蘅认为自己的外婆很了不起,虽然外婆本人出嫁以后才识几个字,但却很有远见地让自己的三个子女去上最好的学校,去留洋。有这样的外婆,赵蘅的母亲兄妹三人杨宪益、杨敏如、杨苡在后来才能成为著名翻译家或大学中文系教授。

  最后,赵蘅选择用编年史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回忆,同时用能够表现当时情景的素描、包括历史照片甚至实物,穿插在文字中间。“这个如此庞大的构想和约稿编辑的初衷有了很大的差别,令她兴奋并立刻正式纳入出版计划。”2003年非典期间,赵蘅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到2004年夏完成了15万字书稿及相关的图片。

  赵蘅希望能够最为真实地展现过去。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辗转几次,才定下了如今这家出版社。

  唤起一代人记忆的故事

  如今这种个人历史回忆的图书越来越多,也总是有人怀疑个人记忆的真实性。

  赵蘅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问题。

  如今这种个人历史回忆的图书越来越多,也总是有人怀疑个人记忆的真实性。

  赵蘅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问题。亲戚中有些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把有些东西见诸于文字,让别人知道。但是她却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她说,有些事情她可能做不到历史百分百的客观,尤其是那些听来的祖辈的事情。但是在她笔下的文字都是她脑子里和心里最真实的感觉。

  “我至少要做到心里的客观吧。”在这本书中,赵蘅写了很多自己私人化的事情,恋爱、婚姻……虽然文字很平实,但在字里行间依然能读出赵蘅对自己过去一些行为的反思。因为她的父亲告诉过她,应该常常审视自己,也应该有人敢于写出“一代人的苦难”。

  赵蘅把1999年2月7日父亲赵瑞蕻去世前不久从南京寄来的一封信拿出来,在那封信中赵瑞蕻鼓励女儿用自己的笔大胆地说该说的话。赵瑞蕻在信里告诉女儿:“最近我看了季羡林、邵燕祥等人写的文章,希望鼓励更多的人写下来。”赵蘅说父亲的希望对她影响很深,所以她也希望有一天能完成父亲的愿望。

  “这本书中,虽然大部分都是写的我个人的经历,但是我选择的那些经历都是有共性的,能够引起很多人共鸣的。有时候我总是担心,我现在都已经六十岁了,说不定哪天就不能说话了,我怕我的记忆突然就没有了,所以我要趁现在把能写的都写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总是出现过去发生那些事情的画面,它们让我觉得很多事情好像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赵蘅说。

  比较特别的是,在这本书的每一章节的开始,都加上了某一段时期历史大事件的提示,赵蘅说这是舅舅杨宪益的主意。书中的故事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已经是恍如隔世。

  也是为同事和同学写的文字

  这些老人们一个个陆续离开。父亲赵瑞蕻、前辈萧军、萧乾、杜运燮、严文井、巴金都已经去世,赵蘅感叹良多。

  在《下一班火车几点开?》里,赵蘅还素描了她的一群同学以及一些同事。简短的文字配上她的人像素描,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赵蘅说她自己很喜欢书中的这一部分,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们自己的逝去岁月的纪念,更是因为那些同学和同事的群像,正好反映了整个时代一代人的命运。

  这些为同事和同学写的文字,出版前赵蘅都给当事人先看,得到当事人同意之后,她才会把这些文字收录在书中。“很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有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拿出来让别人写的,但是他们都很支持我。”因为家庭和职业的原因,赵蘅也接触到很多父辈的著名文化老人。这些老人的一些点滴事情,也在赵蘅的书中有所描写。赵蘅说,她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上辈文化人给了她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来自于她的父辈,也来自于她所接触的这些文化老人们。她在书中写道:“我曾被幸运地扶植。”“他们那一代人,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教我如何做人。他们和我们后来的人太不一样了。他们真实、爱国、看淡生死,这些都是后代人越来越少有的品格。”遗憾的是,这些老人们一个个陆续离开。赵蘅感叹良多。于是,她在书中的最后写了一篇浪漫主义色彩的《后来》,她在文中想象那些逝去的人,如果他们还在应该是什么样子。

  但想象毕竟是想象,逝去的人已经不可能再回来。

  所以赵蘅才会在严文井的告别仪式上,默默流泪,哽咽地几乎说不出话。所以,赵蘅才把这些老人写下来,也把过去的记忆写下来。该记住的东西,应该有人把它完整地再现在我们面前。

  本报记者 甘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