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年是什么味儿?

http://cul.sina.com.cn 2006/01/28 10:10   今晚报

  近几年来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或者干脆说年味儿变了,变得什么味道都有,唯独缺少年味儿。

  这就让人不能不推问一声:年(春节),到底应该是什么味儿?

  那就先得说说什么是年?原始社会“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到尧舜时期才有
了“载”,取意是庄稼收割后装载到车上运回家。“载”就是年,至今人们习惯说“一年半载”,“三年五载”。到夏代,称“载”为“岁”,古写的“岁”字就是人举着大斧子,砍杀动物以祭祀神灵。所以过年摔碎了东西是好事,叫“碎碎(岁岁)平安”。进入周代,便以“年”代替“载”和“岁”,年龄又称年岁。

  古写的“年”字就是“人负禾”,人扛着庄稼,“五谷皆熟为有年(有收成),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大丰收)”。最早的年就这么简单,最早的年味儿就是一股浓郁的成熟的粮食味儿。当然,为了祈求丰收,免不了也会有一些祭拜天地、感谢神灵保佑的仪式。

  到了汉代,中国的节日风俗开始定型。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

七夕、重阳等重要节日的风俗内容,基本上确定下来。汉代是一个统一、稳定的时期,各个地区的风俗相融合,科学和
神话
并盛,年味儿也随之改变。鬼怪横行,妖魔当道,“年”变成了一种食人的凶兽,过年的主要内容就是逐痢驱鬼、祭祀神灵和祖宗,以求辟邪降吉……所以汉代发明了爆竹,开始流行拜年。

  当历史走到盛唐,年的风俗又发生了划时代的裂变,脱离原来诸多的禁忌、迷信、祓禊等神秘气氛,真正变成一种“佳节良辰”,以娱乐、礼仪为主,并渐渐向奢侈享乐发展。对今天的年俗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清,年味儿出现重要变化:一是复古,追求奢靡;二是游乐,由敬畏年变为享受过大年,欢庆的风俗迅猛发展。这可以让人想到,今天过年大狂欢、大出行的风气是从哪儿来的。

  由此可见,过年的味道是不断变化的,年俗的形成是历史的一种积淀过程,随着历史的演变,每到一个阶段,年味都要反映出当时社会心理状态,折射出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因素和生活特点。年味儿是从时代这个大铁勺里烹炒出来的,特殊的历史时期,会出现特殊的社会风尚,年俗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现在,年味儿的确大变了,要想过出以前的年味儿,就得保留许多传统的禁忌。甚至可以说从前过年,过的就是数不清的禁忌,有禁忌才有神秘性,才让人觉得有味道。

  像除夕夜的五更不得在床上打喷嚏,否则会一年多病;也不得趴在床上讲话,门外有呼唤声不得搭腔,否则会搭上鬼;起床盥漱后要立即吃年糕,象征“年年糕(高)”;元旦日不能以生米蒸饭为炊,必须吃除夕前做好的熟食……科学发达到今天,社会已经改革开放,谁还愿意受这一套约束?现代人不仅百无禁忌,甚至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传统的除夕夜要“静”,因为神鬼出巡,凡夫俗子要待在家里“守岁”。现在则讲究“闹”,要出去,要游岁、跳岁、唱岁、笑岁,甚至连千百年流传下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年夜饭,也要跑到餐馆里去吃,提前两个月就得预订,还得交押金,常常为订不上座位,为价格不公,为不让带酒水跟店家闹得脸红脖子粗,年夜饭变成“年夜烦”……

  但“万变不离其宗”,年的内核还在,这就是:“避凶求吉”。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过年说拜年话,都没有现代人说得多,说得巧,说得直露,说得肉麻,说得花样翻新。至于过年送大礼,就更是前无古人了。

  还有,现代人到了什么年就大拍什么年的马屁,鸡年必定金鸡,蛇年必定金蛇,猴年必定金猴,马年必定龙马,龙年则变成飞龙……什么年就是什么味儿,今年岁交丙戌称狗年,自然就充满强烈的狗味儿。可这个“狗”字跟什么好词儿配对都不大顺口,诸如金狗、银狗、福狗、钱狗等等,怎么听怎么别扭。这也没有影响现代人大拍狗年马屁的积极性,于是原本就很受宠的狗儿们,越发地一步登天,“人模狗样”起来,长春一家报纸,年前刊出一则广告:“招聘属狗的猎手。猎狗情谊无价,诚实、守信、速度、质量,只要您属相符合,只管应征,年薪20万。”还有让狗代人的,有一条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一家网站要招一条狗做“代言人”,年薪10万元。“代言”要用嘴,这可真是“狗嘴里吐出了象牙!”

  其实,人们如此急功近利地讨好狗年,骨子里还是迷信着只要哄好了年,就能避祸得福、大吉大利。这不还是古人过年的核心内容吗?所以,说现在的年味变了是不假,但用一个“淡”字来概括则不准。比如现在过年的商业味儿就更浓了,游乐味儿也更重了。倘若非用一个字概括现在的年味儿,那就是“杂”。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因为眼下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个“转”字就转出了大学问、大风景。有的转得快,有的转得慢,有的转过了头,有的刚开始转,有的转懵了,有的转醒了,有的转了大运,有的转了霉运……社会五花三层,人有七情六欲,过年的滋味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一言难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