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买灯记

http://cul.sina.com.cn 2006/02/06 10:14   今晚报

  上元灯节,似乎以北宋东京为最盛,书上记载也多。那时代灯夕之欢要经历数日:从正月十三起即悬灯结彩,名为“试灯日”。平常到十六为“收灯日”,但人们逢此佳节,乐趣倍增,三天还觉雅兴未尽,就将节日延长至十七、十八这才收灯。“残灯末会”了,人们怀着惆怅的情结,依依不舍地和花灯月夜告别———直须等到明年,方能再度享受这种诗情仙境。

  说也奇怪:闹元宵的特别的乐趣当然是热闹繁华,可是另有一种特别的境界,只为很少数的人才得领略其况味———让我引一下东坡居士的故事:有一回上元夜,他偏偏独自走往承天寺去,为此写下了一篇游记。其中有几句话,使我由少年初读直到如今,总不能忘却,总觉另有滋味。

  ———承天寺并非灯火热闹的去处,东坡看时,只见青灯佛火略有幽辉而已,然而正是在这种光照之中,却看到那殿壁的景象:画僧踽踽欲动。

  好一个踽踽欲动,那简直是活了!

  如今且问:画僧之欲动,原因何在?是烛光佛火之焰气微微动摇?是壁画名手所绘之僧人本来即有气韵生动之势?———还是东坡在此夕此处、此际此境中的特殊感受,使他眼神儿不禁自己灵动起来了?……你可想得好?说得对?

  这就是一种艺术感受力所特有独享的境界———记住这境界二字联词。

  提到灯宵境界,那繁灯似锦,万民如绣,是一境界,孤灯照壁,独慕幽棲,是另一境界。还有小时候我一个人守着一个走马灯,即是此境的良例佳缘。走马灯什么样?我年幼是村童,无从见到高档次的大号走马灯,只见过村民心灵手巧者所制的小型者:那是用玉蜀黍秆儿“建筑”的一座小戏台,一座小楼上有花脊,下有雕栏,当中有门窗式纸字帘幕。当中只点上一根红蜡,更映出了一队队英雄、美人……我目不眨眼地瞪着,看得入了神———入迷。

  这座精美的小戏台,内藏明烛,纸壁上映一武将,肩插军旗,头分雉尾,挺枪跃马,向前追赶……也有姗姗美女,缓缓前行。这些人转起来,周而复始,小孩子却总看不厌,而且心中选定了最爱看的,盼着他(她)又“来”了!格外高兴。

  可惜,我总未有重见走马灯的福分和乐趣。在京,一次鼓楼办灯会,听说有走马灯,大喜!赶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圆盘上明摆着四个绢人儿,通了电,在那儿转,有个什么意味?愧不能领略这种“洋化民俗”的妙处何在。

  提起灯,还有一点也很觉奇怪:多年所见,一色是扁圆形,像个肥满的倭瓜似的,只下面加上穗子,那叫“流苏”(音转也叫“络索”了),也成了“千篇一律”。当初并非如此单一乏味,因为那些灯框式造型都各不相同,有丰富的审美享受,如果一万个灯都一般无二,那么“逛花灯”的千千万万人们,只要守着一个灯就够了,“逛”又何必了呢?

  昔年,四兄祜昌也最喜花灯。一次发现劝业场一家店铺里竟有成套宫灯,六面所绘皆是《红楼梦》故事,大喜!但因为小职员,买不起一整套,只能挑两个,算一对,他选上了一个画着二个人抬着一盆

海棠,旁有一人随行———“这是探春起社,贾芸送白海棠,故取名为海棠之诗社呀!”我们真乐得合不拢嘴……后来大年夜悬在父亲的
客厅
里,也在上元夜移在“同立木号”的临街铺面的厦檐上。“过会”的高跷到了,一定要在这一对红楼灯下尽兴表演一番。

  我们这种百姓自发自创的民间文化活动,永难忘记———尽管那些工艺珍品、民族乐器,二三百年积累,都已随“文革”浩劫而化为云痕梦迹了。

  以后,过年了,清贫困顿之时,也还是对家人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一个灯,就有年味了。”———这灯直挂到元宵灯夕。

  “每逢佳节倍思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