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科举制度,改进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病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0 00:36 炎黄春秋 | ||
借鉴科举制度,改进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病 “四人帮”粉碎以后,我国恢复了学位制度,开始培养自己的硕士、博士,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1978年招收的硕士生,82年招收的博士生,现在有的成为各学科的骨干。近年来,各校招生的名额不断扩充,教师和学校为争取建立博士点,布点过多过滥。我们的工业产品量多,但缺乏领先的拳头产品。我国已成为生产钢铁的大国,但还不能算钢铁强国。 有的博导带十几名二十几名学生。也有的学校由一著名导师的名义招徕的博士生,然后分别交给一些青年教师去培养,势必造成成绩下降。 研究生入学后,本来要求读些必读的书,三年时间内用来专心学习已经够紧张的,现在不是把充实学识放在首位,而是要求在校期间每年必须发表论文,还要发表在规定的某种等级的刊物上,不照办,即无法毕业。研究生入校后,第一年大部时间用在外语上,博士生还要学第二外语,这要花费较大的精力才能过关。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大部分时间为自己联系工作单位,主要精力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为了在刊物上争取发表文章,难免要拉关系,找门路,有的导师用不正当的手段保护自己的研究生。商品交易之风污染了教育界这块净土。人们常说应当刹一刹学风浮躁,但我们的一些制度助长了浮躁风,形成恶性互动。我们国家图书馆设有“博士生文库”,专门收集储存我国的博士生论文。按年代顺序排队,发现各学科论文水平逐年在下滑。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用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 当前博士生、硕士生培养的现状参差不齐,优劣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有些水平低的博导,给水平高的博导当学生,还未必够格。授予学位,国家有统一标准,但各校各有自己的标准,执行起来宽严标准不一。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答辩委员中必须有外单位及外校的委员参加。据我所知,有一次某大学答辩委员会上,有一位外地请来的答辩委员一连问了一位应试者好几个问题,该生一个也答不出。这时该生的导师坐不住了,指着从外校聘请来的委员大声呵斥道:“你这是考他,还是考我?给他过不去还是给我过不去?” 也有学校招收“在职博士生”,有的博士研究生,不必来校上课,可以派秘书代他上课,当然这类博士生拿到的文凭是真的,博士生学识是名不副实的。各大学招生和培养博士生标准不一,招生和应试的各有所图,各得其所。 为了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的混乱无序,国家应当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古人实行的科举制度中采取其合理部分参考、借鉴。 ⑴可以培养出合乎国家要求的人才。滥竽充数、不合格的学校及不合格的导师将自行消失。 ⑵培养研究生不再规定毕业年限,学校只发给在校学习年限的证书,各校不再授予学位。研究生学完应当达到的学分,可以报国家的科举考试,一次考试不中,还可多次再试,只是不能继续在校学习。 ⑶国家不再设博导。大学教师按道理每一个教授都应具带博士生的能力。我们常说“与世界接轨”,我们的“博士生导师”称号就没有与世界接轨。外国的教授名片从来没有“博导”字样。 十八、十九世纪,列强在全世界争资源,争土地,进入二十一世纪,还增加了一项掠夺的对象——技术人才。智力开发可以用很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才智力都是资源,是开发不尽的智力资源。为国家培养合格优秀人才不光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增强国力的根本措施。 国家培养尖端人才,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是国家的百年大计。在激烈竞争的当代,我们疏忽不得,也疏忽不起。 从近处着眼,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关系到学风的邪正,从大处远处着眼,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关系到国家兴衰。不可等闲视之。 (作者系著名学者、国家图书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