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六十年前的灯节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0 09:56   今晚报

  灯节,或者说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但也不是最大的节日。它的热闹,多少沾点儿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光。这话反过来说可能更显豁:作为春节的压轴戏,一盘大棋的收官之手,想不热闹都难。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能够、也越来越舍得花钱、花工夫、花心思去营造热闹。不过,热闹和快乐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最快乐的
灯节,却是60年前的那个灯节。

  1946年的元宵灯节,我是在重庆过的。那一年我9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

  重庆是抗战时期的陪都。现在50岁以下的人,多半已经不知道陪都是怎么回事了。好在也无所谓,一个9岁小孩儿的灯节,跟陪都不陪都的没啥关系。作为背景,知道那时候陪都的普通家庭,生活也相当艰难就行了。各种物资都非常匮乏。

  1946年的元宵灯节,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灯节。日寇投降还不到半年,物资的匮乏并无改善,相反,因为“中央政府”已经迁回南京,高官富贾们也都纷纷“出峡”,或“接收”,或“复员”,不再是陪都的重庆,市面比往时更显得萧条了。

  那时父亲只是个普通职员,虽然也在“复员”之列,却还得耐心等待——等待上峰的安排,更要等待极缺的船票。不过,毕竟抗战胜利了,父亲是高兴的,灯节那天下班回来时,就给我买了个灯笼。那应该是个很小、很简陋的方形纸灯笼,我连晚饭也顾不上吃了,就兴高采烈地提着它,跑出去找同学玩,找了这个找那个。

  说是玩,其实带着很大的“显摆”的成分。我们家住在重庆南岸,房舍散布在山坡上,靠一些只能走人的小道相连,根本没有“马路”,当然更没有路灯。所以,手里提有一盏点燃的灯笼走路,理所当然便是一种奢侈。

  记忆当中,那天连玩带“显摆”地折腾到很晚。不过记忆当中也有另外一种“版本”,就是那灯笼里点的是一根又细又短的蜡烛,它多半是买灯笼时就带有的,父亲并没有再买第二根蜡烛,那么能供我“折腾”的时间就很有限,所以我又“记得”,为了能找更多的同学玩,或者说能在更多的同学面前“显摆”,我在那黑糊糊的、灯笼也照不亮多少的山坡小路上“紧折腾”。不过,这些细节的真实性,或者说哪种记忆更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灯节我肯定过得很快乐、很满足、很得意洋洋。

  很可能,一个小男孩儿最大的快乐,就是得意洋洋。

  同样很可能,那以后的60年里,有不少灯节也过得很热闹,甚至很快乐,之所以仍然记得60年前那一次,是因为那次的灯笼是我“亲自”提在自己的手里,而其他时候的灯,都是只能看不能碰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