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一个华侨的心声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3 09:10   今晚报

  我是1958年从台湾到美国来的。光阴荏苒,迄今已近半个世纪。当初来美是为了念书,目的不是移民,所以签证是“留学”。意思是说,学完了就回国。但是我真正“留学”却只有两年,然后结婚就业成家养育下一代,“留学”就变成了“留美”,就是留在美国的意思。我在“留美”期间,曾回台湾做过多次长期或短期的勾留,也曾数次赴大陆探亲或考察,均无久居之意。每次云游归来,都有回家的感觉。没想到自己一个中国人竟在美国生根。大陆与台湾都不是我的家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从“留学”到“留美”到“流连忘返”,这
一段经历,现在回忆起来,感受良深。

  我正式“

留学”虽只两年,后来并未因不做学生终止学习。只是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所改变。在研究院读书时,学的是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当然同时也在努力学英文及生活上的一切存活技能。在“留美”期间,英文及生活上之适应已可应付裕如。我的学习目标转而进入如何“做人”的大问题。我的意思是说,我要做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美国人的问题。我在生活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和教授。我是要做一个中式还是美式的妻子、母亲、女儿、儿媳和教授?这是每个移民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是有人不知不觉地适应着,有人把它当课题一般地讨论着,在理性和情感导引下,开辟出一条自己认为可行之路。

  我想每个留美的人都知道,在美国住久了,不可能仍作为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也不可能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人,我们都在慢慢的蜕变成为一个不中不西的华侨。我认为这未尝不是好事,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岂不是两全其美!但是何为长何为短,见仁见智就各有不同了。再者,在中美观念传统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如何熔中美文化之精华于一炉,这是煞费周章的。举例来说,美国人尊重别人隐私权,中国人不大讲究这一套。父母是否可以私阅子女的日记?夫妻是否可以互拆对方的私函?朋友是否可以“串门”(事前无安排之临时造访?)可不可以问成年子女的财务收支?诸如此类的行为准则对一个传统的中国人而言,都是挑战。尊重别人隐私应到何种程度而仍可维持某种程度的中国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再举一例:美国人的民主作风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西洋文化遗产。在美国人的社会中,当我们是少数时,学习民主精神轻而易举,因为美国社会传统不容许我们有“说了算”的权威作风。但在自己家中和纯中国人的社团里,我们如何自处,才是真正的考验。譬如说,我们的子女在婚姻及事业的抉择上到底有多少自主权?当子女之决定不尽合父母之期许时,父母应如何面对?

  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了我在美国社会这个大教室中的学习内涵。这种学习是在不断进行着的。这是一种创造,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艺术,追求一种更美的人生。四十多年来,自觉在修身方面有些许收获,但有一利即有一弊。一个“中西合璧”的人是很孤独的。我回到童年的家乡北京,家人称我为“海外华人”,因为我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洋味。我回到我成长的台湾,我变成了“留美学人”,对台湾习俗感到穷于应付。我回到西雅图,与美国人毗邻而居,朝夕共事,我永远被认为是中国人。若以豁达的心胸观之,这叫四海为家处处家。若以戏谑的口吻以自嘲,可以说是丧家之犬,无家可归了。我想在留美族群中与我有同感的必不乏人,只是散居四方,无法成群结党自成一族罢了。

  我年轻时,曾有“落叶归根”之遐想。现在年纪大了,才知道现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回顾一生,难免有愧对祖国的惆怅。我一生全职服务社会一共只有29年,其中27年是为美国社会服务。只有两年在中国台湾工作。而我在生长于中国大陆,完成中、大学教育于中国台湾,对祖国的回馈几乎是零,难免有愧于心。只能在有生之年尽力做些有益国人的事,聊以弥补我对祖国的歉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