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在“韩流”中思考中国的发展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7 14:27   新京报

  

  《韩流汉风》詹小洪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版

  定价:35.00元

  不知不觉间,中国人对近邻韩国的兴趣,在近几年里显著增长了起来。

  韩国影视、韩式美容、韩国烧烤和泡菜等事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韩流”,在中国成为了“流行”的代名词。问问中国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不知道裴勇俊、李英爱,有多少人没留心过《大长今》?

  “韩流”在中国的兴起似乎又仅仅是表象,更为实质和处于里层的,则是中国人在思考自身未来走向时,其世界感觉与参照系的转变。不言而喻,在相当长时间里,在为中国的发展寻求可资借鉴的外来经验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视线投向欧美发达国家,而对周围世界及其他相对落后者的经验教训,似乎有意无意视而不见。

  所幸的是,这种中国式的“市侩”作风好像在逐渐得到纠正。今天中国的各种媒体、研究机构甚至决策者,已经把拉美、非洲也纳入了观察和思考的视野,更别说就在身侧的东亚诸邻。詹小洪最近刚出的《韩流汉风》一书,就说明了这一微妙变化。

  我是把他的《韩流汉风》与去年出版的另外一本《告诉你真实的韩国》连在一起读完的。詹小洪于2003年8月到2004年7月间,在韩国讲学一年,对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贴近而细心的观察。显然,他对韩国的观察不是信笔涂鸦、漫不经心式的,而是有着对中国问题的关怀,隐含着为中国未来发展探索路径的志向。

  在上世纪60年代,韩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还与中国一样,处在几乎相等的起点,然而短短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韩国已迈进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其人均GDP已高出中国10余倍,一批大企业已经世界知名,其电影也在韩国之外赢得了大片市场。韩国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在作者看来,韩国现代化转型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最有启示意义的东西,简单来说也许乃是两个字:自立,即在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追求自己主宰命运,把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韩国式的自立精神,首先体现在经济上。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六七十年代转而大力鼓励出口的外向型战略即“贸易立国”国策,在此期间完成了工业化,在制造业上取得了突破;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七十年代开始确立的“科技立国”国策又开始结出正果,通过发展IT业成为了科技强国。韩国在推进经济、政治现代化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完好保存了自身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这对韦伯式的儒教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命题,提供了实例反证。书中有一则小故事,在此值得一说。据说前些年山东曲阜恢复孔庙祭孔活动,由于“文革”期间有关孔子“六艺”的一切礼乐仪式,全在“破四旧”运动中给“破”得一干二净,结果在中国大陆,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主持“六艺”盛典的司仪,最后只好从韩国请来一个。这故事的真伪姑且不论,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韩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破坏传统,相反,传统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与仪式,已经实现了与现代经济、政治生活的较好嫁接。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历程,无疑是整个东亚世界在同期命运的一个缩影。东亚并非只有“韩国奇迹”,在此之前便已有“四小龙”

  的兴起,而在韩国之后,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同样为东亚世界增添了亮色。在普遍性地获得经济增长后,东亚世界已大多建立起成熟的现代民族国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向。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东亚世界已处于自身历史的一个新的特殊阶段。韩国不是一个中国可以忽视的国家。

  多关注近在身边的韩国并与之加强联系,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为自身发展建立起合适的参照,同时也将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书评人程亚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