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免费体检”

http://cul.sina.com.cn 2006/02/18 23:41   今晚报

  现在的人,比之过去似乎越来越聪明。不信的话您就试试看,选美比赛、唱歌比赛、作文比赛、书画比赛、钢琴比赛,等等,每一次都是人才济济。就连外国人比赛中国相声,闭上眼睛听都听不出洋味儿,可见如今的聪明人太多。那么,如果来个“傻帽”比赛呢,您说会怎样?恐怕就成不了阵势啦。

  可是有的人偏偏不这么认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变着法儿以各种名义骗钱
。比如,以卫生部某某所名义免费检查身体,以科学院某某中心名义搞营养讲座,我原以为只有北京地区有这类事,看了《今晚报》的“大爷大娘别轻信‘免费体检’”的消息,这才恍然大悟,敢情别的城市也有这样骗局。事情往往都是相互依存,既然有骗子活动,当然就有上当的人,非常惭愧,本人也有过一次上当经历。那是所在社区贴出广告,某某研究所来小区办讲座,讲授科学配餐营养吃饭,出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考虑,就兴冲冲地带着老伴儿去听,倒是也学到了些一般知识,可是临散场时却被拦住了,一是要购买什么营养品,二是要登记家庭电话,否则就不让你痛快地出来。

  事后本以为就此打住,谁知从此更不得安宁,隔三差五电话来个不停,不是检查身体,就是让听讲座,留下的电话号码成了祸根。有的是软磨硬泡,有的是绕着弯劝说 ,还有一次干脆质问:“你为什么不来?”那口气那声调,让人大有受法院传唤的感觉。如此往返多次之后,总算开窍明白了,原来不管是以什么名义,目的都是想掏你腰包,不然人家何必这么谦恭,又何必那么着急上火,于是开始警惕起来。这之后只要接到这种电话,不等对方动员就连说“不去不去”,然后把电话一放了事。

  尽管如此,事后我也常想,这些“聪明”人兴事,为什么总打老年人主意,除了老年人手里有点小钱,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老年人比较实诚,又想提高

生活质量,骗局就敲定了这个群体。因为同样的哄骗情况,还出现在老年人物品上,有朋友送我一盒燕麦片,外边是漂亮纸盒,中间是玻璃瓶,瓶里是绵纸袋,然后才是两小袋麦片,这样的量平日自己买,简装不过二三十元钱,这一豪华包装,少说也得百八十元。这不是明显骗人吗?不过老年人也不是好骗,上当受骗一两次可以,三次以上恐怕就难了。如果真的那么容易,设骗局的一些人,就不会好言相劝,或者死乞白赖地质问。好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拨儿骗不成了,再骗另外一拨儿,没有永远的“傻子”,总会有一时的迷糊,何愁撞不上烧香的人。

  我写这篇小文章的意思,并非完全想议论聪明人和傻子,而是有些事情实在闹不明白,比方说,给这些骗局提供场所的单位,不是社区管理机构,就是某些机关单位,明明知道是骗人把戏,为了仨瓜俩枣的小钱,他们竟然甘当骗子帮凶。明明知道食品包装有问题,有关部门为何不闻不问,难道总得像

月饼包装,等事情闹大了再说话吗?如果把打个好的幌子骗人蒙事,这也叫“为百姓服务”,就实在糟蹋这么好的名称了。要知道,现在毕竟不是前几年,只要随便打个什么旗号,请几个所谓内行人,就可以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休想,再傻的人都被骗子磨精了,就别再故伎重演了,如果你真的聪明,不妨来点新招说不定行。

  读者也许会问,倘若真像你说的,用欺骗办法挣钱,的确那么困难,为什么这些人仍然在干呢?对,问得好。我们还必须承认,这些人脑袋好使,或者说手段高明,您说怎么着,人家游击战学得好,打一枪换个地儿,专吃第一次上当人,然后就换个地方。我发现这种情况,是电话通知活动时,每次都是个“新单位”,顾客电话资源大概是共享,不然怎么都知道我家号码?

  既然行骗者成了阵势,那么,我们这些“傻子”怎么办呢?我想只有一招儿还灵,哪怕他说出大天来,我们一概说“不”:不去,不买,不相信,不跟你过多啰嗦,不吃你这一套,依我的经验这一招还算灵,只是同样无法排除电话干扰,这就得忍着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