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流行的引爆点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2/24 11:10 新京报 | ||||
□书评人曾昭逸
《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著 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定价:29.80元 2005年,大众似乎轻易就被“超女”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所控制,前者仿佛凭空出世,平地惊雷地创造了一个流行与策划的奇迹;而后者无非只是千百年来众多流行病中的一种,大家都已经熟视无睹,没有多少特殊之处。 但其实这两个现象分享着一个内在的模式,遵循着许多共同的规律。 借助格拉德威尔所著的《引爆点》,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解释其何以流行起来,我们又能有什么良方从中获益避害。可以说,此书颠覆了我们对流行、乃至对世界的传统看法。 首先,作者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流行理论。在分析流行品牌和冬季流感的共同特性之后,作者指出流行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传染性;第二,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第三,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的,也就是说流行潮是突然全面爆发的。三个特征中,最后一个最为重要,也最易为人们所感知,它能让我们深入洞察当代社会中变化的发生方式。 在此,作者顺理成章地创造了“引爆点”一词,它所指代的是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并让一切发生巨变的那个戏剧性时刻。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流行的三大法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相信它们对商界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将至为深远。个别人物法则解决的是“who”的问题,而这里的个别人其实包含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三种人,他们是普通人认知这个世界的“拐杖”:内行给我们提供专业知识;联系员则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而推销员则负责将专业知识科普化后“销售”给大众。因此,如果需要制造一场流行,就得寻找到这三种人,并在他们身上痛下功夫。 附着力法则解决的是“what”的问题。它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施和表达方式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使效果大为改观,比如,我们也许只需要改变一种产品包装的颜色,或者是简单地附上一张使用说明图,就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环境威力法则解决的是“where”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远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为强烈。作者举了一个经典案例:1964年,纽约的吉诺维斯小姐在大街上被人追杀长达半小时,她的38位邻居在自家窗后目睹了这一切,却无人报警。 经过调查后发现,“当人们处在人群中时,会分摊责任”,“正因为有38人听到了尖叫所以才没人报警。而如果她当时在一条僻静的街道上,且只有一个目击者,她获救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这样的结论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但却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还有一个例子同样值得注意,纽约地铁当局通过清洗地铁内的“涂鸦”现象和严惩各种小的违规现象而使地铁内的犯罪现象大为减少。由此,作者认为,要想发起流行潮,就必须做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点上,遵循以上三个法则,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此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帮我们认识流行的本质并如何获益。更重要的是,作者告诉我们,世界并非如我们一厢情愿所认为的那样。长久以来,大多数人都是遵循着那些既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比如我们对宇宙、对自身的认识。而这些科学体系和思维框架正是为数不多的天才搭建的,更多的人只不过是在添砖加瓦而已。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地知道,目前的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惟一的方式,所以才有宗教的存在空间。实际上,情况往往是这样,当既有的科学体系所无法解释的新事物和现象越积越多,且忽视压制已变得不可能时,就需要重新搭建此体系,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就说明了这一点,到今天,我们知道其实“日心说”也是错误的。世界认识框架就是在这样的“立—破—立”模式中不断前行,解释新生现象,容纳新思想和观点,值得尊敬的正是提供给人们理解世界的钥匙的人。无疑,作者格拉德威尔就是这么一个有新意的变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