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跟时间赛跑的人——退休老人六年跟踪行摄老手艺

http://cul.sina.com.cn 2006/02/26 01:05   北京娱乐信报

  吴惟是一位退休老人,也是一位自由摄影人。从1999年起,62岁的吴惟历时6年,自费寻访北京民间艺人,用镜头,用文字,记录了这些民间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为民间艺术家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将他采访的16位民间艺人资料结集成《手艺北京》一书出版。

  【行摄之路】

  一个背包,一张月票,一走6年

  吴惟说:“我1997年从铁道部退休。那时想,自己搞了多年摄影,跑遍了全国,风景、人物、新闻都拍过了,干脆退休后写字画画打发晚年时光得了。”但在家里呆了没两年,他又有了新想法。1999年,北京兴起故城游。吴惟1956年入伍后才到北京,进北京就住楼房,不熟悉老北京和四合院的生活。“我对老北京人的生活一直不了解,但很好奇。那时想,干脆游游皇城吧。”

  不过吴惟可不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他想接触和拍摄一些人,因为人才是故城和

四合院的魅力所在。但究竟拍什么人呢?他没想好。幸运的是,游故城第一天他就遇到了著名玩具收藏家梁望祖。“我到他家里参观,看到了很多北京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品,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原来北京还有这么多好玩意儿。”

  在聊天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看到几个精彩的刀马人泥塑作品,便打听作者是谁。梁望祖告诉我,这个叫韩增起的捏泥人已不在世了,由于他的手艺都是口传心授的,所以生前他也没有留下什么资料。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么珍贵的作品,这么高超的民间艺术,没留下资料太可惜了。”

  这次的拜访让吴惟确定了拍摄主题。“很多人游故城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我想通过采访和拍摄这些民间艺人,挖掘故城的变迁以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梁望祖交友广泛,他给吴惟介绍了不少民间艺术家。后来,吴惟又主动找到北京市民协,他们给吴惟又推荐了不少艺人。

  随后,吴惟花了几万元买了拍摄设备。1999年底,62岁的吴惟背着十几斤重的摄影包,拿着一张公交车月票,开始了寻访北京民间艺人之旅,这一走就是6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田双琨已制作了200多张古琴【寻访见证】

  建筑工地找到“皮影路”

  在与这些民间艺术家相处的6年中,吴惟感触最多的是艺术家们对手艺的执着。老北京皮影最有名的是路家,当年“路家班”在京城家喻户晓。现在路家班的传人、68岁的路联达老先生与这门手艺依然形影不离。吴惟说,为了寻访路联达,他几经周折,最终是在芳草地一家香港驻京公司的建筑工地的临时办公楼里找到他的。“他从北京皮影木偶剧团副团长的岗位退休后,就到这里看门,已经10年了。之所以到这里打工,就是图这里每月给他1000块钱的工资。现在城里卖牛皮、驴皮的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贵,他那点退休金只够吃饭,如果不是为了买皮子做皮影,他60多岁的人何苦到这里看门。”现在,路联达的眼睛已经花了,但每天晚上,他戴上花镜,依旧细心地描绘、镂刻。

  “纸球石”依然无传人

  艺术家们除了面临疾病和衰老的问题,更重要的如何让这些艺术延续下去。吴惟介绍说,16位艺人中大部分都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有的是“强制行为”。“‘盔头刘’耗尽一生心血掌握的几十道工序却找不到传人。虽然他曾通过媒体表示渴望收徒,但没一个人找上门来。无奈,他只好趁40岁的小儿子工作变动之际把他拉回来,让他紧随左右,给他亲传亲授。”

  但还有一些没有找到传人。“比如‘面人汤’,普通面人与他的作品相比差别确非一般,但他两个女儿都在国外工作,一般的年轻人不愿学习这个东西。比如‘纸球石’,当初他父亲发明了‘纸球’,现在北京只有他会这门手艺,但他现在80多岁了还找不到徒弟。制作一个‘纸球’需要设计花样、刻板、裁纸等好多工序,但一个‘纸球’才卖几毛钱,没人愿学。”

  

  杨福喜在自己的聚元号作坊内制作弓箭【行摄感受】

  感觉像是跟时间赛跑

  在采访中,吴惟有这样一个原则——先找年龄大的艺术家。在他走访的16位艺术家中,不到70岁的只有6个人。“剪影陈”陈志农和“花灯黄”黄松清都已年逾90,“风筝孔”孔祥泽、“耍货唐”唐启良、“毛猴曹”曹仪简、“盔头刘”刘森溥、“脸谱双”双起翔、“风车梁”梁俊、“面人汤”汤夙国、“古琴田”田双琨都已七八十岁。

  “我感觉像是跟时间赛跑。因为要与他们聊天,请他们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心得;要把他们创作步骤拍下来,留给后人做资料。如果他们的身体不行了,我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毫无疑问,吴惟的工作带有抢救性质。2002年,他采访“花灯黄”时,“花灯黄”还能在胡同里蹬三轮,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了。

  吴惟的采访和拍摄工作非常细致,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如拍摄“脸谱双”双起翔,他从2000年到2005年,每年都要去双起翔位于豆各庄的家中几趟,每次路上就得3小时。“制作脸谱有很多道工序,比如春天夏天的工作内容就不一样。而且,我要在不同时期拍摄他不同的生活状态。说实话,这些艺人每个人我采访和拍摄的素材都可以单独写本书。”

  

  老艺人双起翔与他制作的脸谱【吴惟愿望】

  老手艺能更好传承

  6年里,吴惟采访了40多位民间艺术家,接触了很多自己原来并不了解的民间艺术。他说:“虽然很多民间艺术家都已经有了传人,但我还是有一些担心,这么珍贵的艺术能否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传统手艺讲究的是细致和耐性,几十道工序一一做下来,出来的东西才不走样。甚至有时候做活时,凭借的是手感,需要创作者自己细心揣摩和体会。”

  不过让他高兴的是,现在民间艺术家的市场意识也越来越强了,对手艺传承问题也更加关注。吴惟希望,这些北京民间老手艺能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历久弥新,更够比以前更好的传承下去。

  信报记者赵明宇/文

  吴惟/供图

  【相关链接】

  16位民间老艺人

  脸谱双——双起翔

  泥人张——张锠

  风车梁——梁俊

  花灯黄——黄松清

  皮影路——路联达

  风筝孔——孔祥泽

  面人汤——汤夙国

  耍货唐——唐启良

  古琴田——田双琨

  毛猴曹——曹仪简

  剪纸刘——刘韧

  盔头刘——刘森溥

  京绣蒋——蒋丽娟

  剪影陈——陈志农

  弓箭杨——杨福喜

  鬃人白——白大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