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欧阳应霁:从来不愿进入纯艺术圈

http://cul.sina.com.cn 2006/03/05 00:30   新京报

  设计界多面手首出内地版漫画集,《我的我的天》文配画另眼看世态

  时尚设计界的多面手欧阳应霁又出新书了。

  《梦,想家》和《我的我的天》是不同的两本书,前者是家居系列的严肃,欧阳还是在大陆、香港、台湾各色人等的家中串门,点评家居设计的边边角角,后者是欧阳应霁在
内地推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其中满是图像表现都市人的思索和困惑。他说,这次你看到的是另一个应霁,漫画的欧阳应霁。

  

  

  

  

  

  欧阳应霁是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自称“相信旅行,钟情漫画,关注设计,沉迷杂志,狂恋音乐,爱恨美食……”本报记者韩萌摄

  ■人物

  欧阳应霁,工作涉及设计、写作、绘画、出版等多个领域,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是“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他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报章杂志。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一日一日》,《寻常放荡》,《两个人住》,《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半饱》。

  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漫画系列及专集。

  另一个应霁

   漫画只是表达自己的平台

  新京报:除了出书,最近在忙什么?

  欧阳应霁:在做香港艺术中心跟漫画有关的一个项目,一共要持续进行20个月,其中包括25位香港独立漫画家的一个大展,我在其中担任一个策展人的角色。还有就是在做一系列“慢慢快活”的书,在香港书展推出一个系列,春夏秋冬每个季度一本,现在还没有谈好在内地出,我扮演编辑的角色,写其中大约不到一半的文字,其他是约作家们写,写一些有意思的小店,或者跟朋友的爬山经历等等。

  新京报:在《我的我的天》中看到1982年你就有漫画刊发,也算是香港独立漫画的元老了,当初怎样开始的?

  欧阳应霁:说是25年,整个历史差不多有三十年了,其实在之前还有一些人,我也是看着他们的漫画进入这个行业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漫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爸有一段时间画漫画,所以对我来说漫画不是新事情,说不定我的奶粉钱也是我爸画漫画赚回来的。那时候看了蛮多的花生漫画,所以我那时候漫画的故事、以及那种淡淡的跟生活有关的孤独的风味都是从查理·布朗那里学来的。后来我看到美国、欧洲的另类漫画,他们那时候比较强烈的画面、想法,对我后来的创造有很大影响。

  新京报:漫画这种创作形式,和文字创作比起来有什么优点吗?

  欧阳应霁:除了爱看漫画,我觉得漫画这种形式很有趣,弹性很大,发挥的空间也蛮大。尤其是漫画在流行文化中一直扮演比较寂寞、尴尬的角色,很多人从来不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是儿童来看的、是种消遣而已,尤其在华人社会更是这样的。当然,现在情况有所改变,原来爱看漫画的人长大了,环境也改变了。

  我把漫画放在安全的位置———就是说从来不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更不想当做谋生工具。因为如果这样,你就要考虑读者的口味、杂志的口味,这很危险。另外一方面,美国很多年前就有漫画人的团体、维护漫画家的利益,而华人社会一直没有很好的漫画家的团体、协会,如果有人单靠画漫画谋生的话很困难。总的来说,我把漫画当成表达自己的一个平台。

  “鄙视”艺术圈

   生活中设计比纯艺术更实在

  新京报:现在的工作中,漫画占据的位置多大?

  欧阳应霁:1997年以后成立工作室,以更个人的方式工作,不想有个公司的关照。也因为人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方式。基本上是三个部分,一是越来越回到漫画,这方面最近两年思考得比较多,二是设计方面,主要是一系列的书籍的出版,设计也是我自己在做;三是我也在电视台做节目,比如讨论创意产业,去年做了好几期关于香港传统食品的节目。

  目前正在搞文字上的创作,这方面已经上了轨道,可以让我抽出更多时间作漫画,可能创作的时候会更放任,更不羁。

  新京报:《我的我的天》后记中提到父母的影响,他们当初支持你画漫画、学设计吗?

  欧阳应霁:我爸爸是画家,但是在香港做画家靠画画很难生存,所以他主要是做美术编辑的工作、设计书,后来可以提前退休他就在家里画东西,我妈妈一直是文字编辑,她的工作是编儿童字典,因为父母的原因,从小对文字、画面比较敏感。我的父母比较开放,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你将来应该干什么职业。我们三兄妹里,我和妹妹的工作和文字有关系,而弟弟完全是另外一种性格,他上的是理科,现在从事和酒店有关的职业。

  我现在写文章碰上什么字不会写不会念,会打电话给妈妈,她都知道,所以我开玩笑说自己有个“发声字典”,就是我妈妈。

  新京报:上大学为什么选择设计而不是艺术或者语言方面的专业?

  欧阳应霁: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设计正时髦。我对文字、图像有兴趣,但是又不喜欢像爸爸那样纯艺术范围,画画什么的,那样也赚不到钱,而且从小在家听我爸说画画那个圈的事情也很烦,外面看画家都很清高,很艺术,可是其实他们也很爱钱,有很多背后的竞争,和想像的落差很大。于是我想学习设计,因为我觉得设计是和解决问题有关的,可以把设计的概念安放在不同行业、位置上,生活中的设计比纯艺术更实在。我从来不愿意进入纯艺术圈子内。

  多面手心理

   不想把自己限制在一种方式里

  新京报:现在大家知道更多的是搞设计的欧阳,而不是画漫画的欧阳,其实你也做了很多平面设计、电视节目等等。

  欧阳应霁:是啊,一段时间内地的读者更多知道我写的东西,怪我没有主动向内地读者介绍,现在来内地也是想通过漫画谈自己的想法,和内地的朋友交流。

  新京报:除了平面表现的漫画,看到你还做参与展览、舞台美术设计,这种把漫画立体化的形式和平面上印刷的漫画给你的刺激很不同吧?

  欧阳应霁:我还是比较熟悉在一个平面上做事,放在舞台上、装饰,必须面对在空间中怎么说故事的挑战。有时候虽然故事不怎么顺,可是在一个立体空间氛围中又有新的感觉,以前跟香港舞蹈团合作,主要看舞蹈讲故事,漫画是配合舞蹈的画面,说不上来具体。我觉得,无论是主动的、受邀请参与,都应该尝试。为什么跑出一个不一样的欧阳,就是我不愿意限制自己在一种方式里,所以才有文字的欧阳、漫画的欧阳。

  新京报:《我的我的天》是双语的,是不是报刊要求这样做,可以给学英语的人看?

  欧阳应霁:我愿意让喜欢的老外朋友直接欣赏,只要报刊不反对,我的很多漫画基本上是双语,开始的时候我朋友做翻译,所以看到的人觉得英语相当地道,后来我自己请翻译的,当然就没有那么好了。

  内地设计论

  速度惊人,“不粗不细”很尴尬

  新京报:去年在内地一些艺术、设计展览场合经常看到你,很关注这方面的变化吗?觉得内地现在火热的流行文化、设计文化和香港当年的变化有类似的地方吗?

  欧阳应霁:有类似的地方,但是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地的速度是惊人的。

  香港出现这个变化是经过八十年的累积,在合适的机会才出现一个急速的变化。北京、上海好像是三年五年就天翻地覆,这么快的速度好坏与否我也很难说,也可能现在的世界就是以这个速度发展的,也可能中国人比较急躁、好胜心强才有这个速度。

  我当然希望中国现在的设计从内到外都是美的,好的,可是实际上做不到。问题是速度这么快,很多事情的细节、标准没有做好,比如对很多人来讲他以为设计就是一个外表,只追求一个外表,这就好像一个面板,看上去门面很漂亮,但是摸下去很糟糕,做工很差。我并不是说样子“粗”就不好,而是“粗”才要做到一定品质才有味道,但是现在很多设计、产品是粗也不粗,细也不细,就比较尴尬。

  新京报:怎么看内地年轻创意人的表现?

  欧阳应霁:大家都很在意出现在媒体上,争取曝光、表现,年轻人觉得这样很有型。但是等到真正进入到产业中,其实也是很辛苦的,需要更加努力。

  新京报:北京、上海都在讲发展创意产业,香港也有同样的呼声,你觉得哪个城市更有希望成为华人社会的创意中心?

  欧阳应霁: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千万不要拿几个城市做比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背景、人口结构和历史,每个城市按照自己的风格发展下去,自然有自己的文化,不应该是一样的。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应该不一样,只有这样我这种旅游者才有的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周文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