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张立宪:希望《读库》一直坚持到底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0 08:57   新京报

  新人文MOOK《读库》出版,本报专访主编

  两周之前,《读库》正式出版。对于众多网友来说,这是大事,但在出版界,这似乎算不上什么特别重大的新闻,媒体关注这本读物也往往从它做了76页的郭德纲专题入手。不过这样的反响与《读库》的定位或许是更为相宜的,它号称要保存不为人注意的史料,似乎一开始就打定了寂寞的主意。需要注意的是,《读库》中那些看上去边缘或者不合时宜的
文字并不仅仅属于某些小小的圈子,其中的很多话题,一旦放大,很可能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老六(张立宪)才坚持要做这样一本看上去很小众的读物。

  

  老六的书房有些简陋,和《读库》的简约风格有些相似。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读库0601》

  主编:张立宪

  版本:同心出版社2006年3月

  定价:30.00元

  《读库0601》正式出版之前,还有一个试刊号《读库0600》。从现在看到的这两本书,读者可以感觉到《读库》多元而民间的气质。

  电影 回眸青春光阴中的影像

  在传媒江湖里一个人的外号时常遮蔽了他的原名。颇有人缘的“老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张复杂的名片:张立宪,38岁,知名影碟男,被很多人惦记着的饭局主人,刚刚诞生的《读库》的主编。有意思的是,这张名片背后的主人履历却清晰明了,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后老六一直从事新闻出版行业,先后在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而今干脆自己做起了编辑个体户。

  他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日报上夜班,拿着大样小样,挥舞着大笔小笔,然后鼻子尖冒汗地在楼道里跑上跑下。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下夜班后根本睡不着,就去印厂,看晒版、上纸、印刷,拿着刚出炉的报纸,坐在台阶上,在朝阳下翻来覆去地看,能一直看到中午……张立宪是典型的六八九一代。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读大学,九十年代成为社会中坚。在九十年代初,曾经一度只能为少数人享有的电影开始普及,DVD的出现使得看电影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他成了一个疯狂的影碟男。主要是出于私人的热爱,而非其他的需要,比如工作。作为一个资深碟迷,他自信地说:“自从过渡到影碟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世界上一流的影迷。他们的出现让那些传统的影评家和学院学者大惊失色。”

  在时光的河流追溯有关影像记忆时,他难以克制激动地回想起无限怀念的八十年代。在他的记忆里,那是最近几十年中中国最辉煌的年月,百废待兴,社会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打破禁忌的可能,人们需要诗歌而诗可以被大声朗读,人们渴望变化而社会又给你提供了变化可能,人们愿意冒险而社会鼓励你冒险。时常怀念的很多场景被他写进了《记忆碎片》这本集子,这本2004年出版的印刷品既是那个黄金年代的记录,也是他作为饭局主人的意想不到的收获之一。

  饭局 风云际会的网络盛宴

  饭局主人就是“饭局通知”的斑竹,这个论坛寄身在影响力很大的西祠胡同网站。作为“第四代人”的一员,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性格偏向保守。在网络突然火爆起来的最初日子里,当时供职于一家出版社的他还没大面积接触到网络,但是他的不少作者却不可救药地沉迷在网络上,从早到晚和网友聊天并打得火热而忘记了约稿。一气之下的他开始在网上追杀这些拖拉机,结果他自己也成了网友。他更在西祠一个公开的论坛发公告:今天晚上请你们吃饭,你们要带着稿子啊。结果这一招不但很管用,还吸引了一些不相干的人。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干扰,“饭局通知”就于2002年2月5日诞生了,老六开了这个只有熟人才可以进来的秘密论坛。饭局实行AA制,谁想吃饭了,就在版内发贴,其他人就在后面跟帖。

  为了表示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饭桶,老六开始在这个论坛写一些和吃不相干的东西,有关电影、毛片、打架和打麻将等等的,像呼吸一样自然地书写自己的记忆碎片,正如后来结集成册的副标题昭示的那样,这是一个人在大声歌唱,歌唱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八十年代。这些文章获得了同龄不同龄人的共鸣,饭局通知开始形成一个开放的朋友圈子,共同的精神气质把朋友们聚合在了一起。

  在纪念开版一周年的活动中,饭局达到了最大的规模,那天一共到场60多人。在航天桥那边一家寻常馆子,包了二楼整整六大桌。其实大家对吃什么都不在乎,重要的是把谁谁撂倒,有人开玩笑说:“谁先倒下,就让他失态失忆失身。”

  读库 编读共建的新阅读平台

  如果说论坛好比一个喧嚣的广场,那么博客则是一个清净的客厅。在去年11月全民掀起博客浪潮的时候,身为博客的老六在现实生活里却辞职在家。现在看来失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可以从疲于奔命的工作中脱身,近距离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方向。在有一次从石家庄回北京的夜班大巴车上,车窗外正下着漫天大雾,车内的老六内心却开始明晰,他下定决心放弃一家公司递给他的橄榄枝,同时萌发了编辑一套“读库”的念头。事隔半年之后的他回忆起那个夜晚,他说那次的经历仿佛冥冥之中的神启:“在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开始陷入迷狂状态。一个人做起了编辑的个体户,也有机会实践自己在出版社无法施展的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编辑,三分之一的时间看书,剩下的时间社交。

  从文章筛选到封面设计,从纸张选取到联系出版,都是他一个人在张罗。在形式上他主张简约主义的风格,在内容上他主张三有:“有趣;有料,有种。”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有趣,就是要像疯狗一样拿出专业发烧友的精神来把一个事琢磨透,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所谓有料,就是这本书不主张观点,不主张定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变多义的,只有事实是惟一的确定的,编者只努力地提供干巴巴的货料;而所谓有种,就是他很想做一点有驴脾气的东西,做一点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想做的东西。

  非常与众不同的一点是,这是一本编读共建的书。与传统书籍出版那种闭门造车的封闭活动不一样,它的出版是读者可以见证参与的,编者老六会直播这本书的分娩过程。

  从0600号的试刊到0601号的正刊,其中的转变都凝聚了很多读者的心血和劳动。老六一脸纯真地笑着说:“0601号就好比我的孩子,我的不少朋友就是他的干爸干妈。他们目睹了这个孩子的产生和成长,也目睹了我这个爸爸在抚育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令老六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比我的很多同行都更丰富的情感慰藉。”首先,免费吸纳了很多智囊的宝贵意见,这些意见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珍贵而强大的力量;其次,他和他的出版人合作非常愉快,几乎完美的搭配少了通常的智力损耗而多了智力的合力;他最持久的感动则来自他的作者,其中有他相识多年的哥们也有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他非常感慨地说:“我在组稿的过程中非常幸运,比如我给天涯在线里面非常有名的梁由之发短信,表示想用他写张季鸾那篇文章,向他索要一个地址给他寄读库的试刊。一开始他非常冷淡,后来他收到读物后打电话过来,第一次通电话就将近2个多小时。末了他说,我的稿子你随便用,不要给我稿费。”正是这种温暖人心的情谊激励着老六,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读库做下去。

  在谈到接下来几期的选题时,除了想做张季鸾之外,他还想做一个令人期待的专题,名字叫启蒙时代的歌声,讲述民歌大家在他们那个年月里听什么歌。

  老六说,他唱过的最奢侈的歌是罗大佑给他伴唱的《告别的年代》。在这个人人向理想告别的年代里,以梦为马的老六坚如磐石般地守护着自己的梦想:“虽然现在吸取了很多智囊意见和读者反馈,但我依然战战兢兢坐立不安。书是一种商品,还要看市场反应。我希望当读者买到一本0801的时候他还愿意回头买一本0601.0601就是06年的第一期。希望一直坚持到底。”

  ■说《读库》

  新京报:你说过读库的择稿标准是三有“有趣、有种、有料”,既然你的目标不是三者的并驾齐驱,取其一即可,如何将有趣落到实处?

  张立宪:比如说在《读库0601》中有几篇就很“有料”也“有趣”,《周星驰龙套家族》、《好莱坞电影俗套》看上去是一些杂志也会有的选题,但你仔细看过《读库0601》就会发现,这些重度发烧友的文字有种从小事切入把一件事琢磨到底的劲头。

  新京报:《读库》的另一个特征是将藏于角落中的历史擦亮,一些看似边缘的人或题材事实上是在试图接近历史的真相。

  张立宪:比如《历史就是历史》一文就是典型的“有种”。一本民间出版的书《中苏美空军抗日空战纪实》,由几位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空军研究员编撰。

  最后是这帮老人自己筹资出版,在出版过程中,有的病了,有的死了……我请冯玥出马,去探究这些试图保留历史的人。于是得到了这句话:“历史就是历史”。

  新京报:在接下来的《读库0602》,《读库0603》中,你怎样做到在改变中坚持?

  张立宪:《读库0602》计划主打稿件是《启蒙时代的民歌》,4万多字,比如冯友兰跟他父母在长江上听的什么歌,比如钱钟书,比如沈从文在听着什么样式的民歌。文章并不讲道理,但不胜嘘唏。《读库》和别的载体最大的不同是别的媒体不会给作者那么大的空间,我就是要作者做一些高投入高成本的采访,写一些禁得起时间淘洗的稿子,留一些有文献意义的文字。由于有编读共建的体制,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像《启蒙时代的民歌》就是一个读者向我推荐的。所以,无法预料的惊喜一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雪萍

  实习生 王建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