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外国文学:踏足别人的土地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0 10:13   新京报

  

  《译文》2006年第1期《译文》 挑选的经典是爱德华·萨义德的《流放随想》。“流放意味着一个人与其祖国之间,自我与自我的真正归宿之间,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隙”,被迫的流亡者往往遭遇了更为现实的痛苦,也承担了更多的道义力量。

  

  《译林》2006年第1期《译林》 首篇刊发的是《在土星的标志下》,几年之后再次读到这篇文章,作者也已经去了被描述者所在的世界。本雅明和苏珊·桑塔格,双重的死亡让人加倍感觉到文中所传达的知识分子的某种共同特质:孤独。

  进入眼帘的第一篇文章是《译林》刊发的《在土星的标志下》,几年之后再次读到这篇文章,作者也已经去了被描述者所在的世界。本雅明和苏珊·桑塔格,双重的死亡让人加倍感觉到文中所传达的知识分子的某种共同特质:孤独。然后,仿佛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无独有偶,《译文》挑选的经典是爱德华·萨义德的《流放随想》。

  “流放意味着一个人与其祖国之间,自我与自我的真正归宿之间,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隙”,被迫的流亡者往往遭遇了更为现实的痛苦,也承担了更多的道义力量。但是,那些在灵魂深处无家可归的自我流放者,占据了知识分子中的更大的数量。这些敏感又无所皈依的人在自我的内心深处构筑新的世界,来抵制无法突破的性格和命运禁制,他们带着异常的神色穿行于茫茫人间,似乎时刻踏足在别人的土地上,疏远而且焦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异质的灵魂也许都愿意归队于那颗敏感的行星。

  土星的光环赋予他们区分于世的意义,也使得他们时刻经受着近乎流放的感情,而今,也许本雅明早在多年之前就回归了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更多的人则继续留在大地上。

  踏足一片别人的土地对普通人来讲是值得期待又令人振奋的,但是,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人才是自在、放松,充满把握和安全感的。

  每一个因为命运的指示或内心的不安而踏上异域的人,所经历和所忍受的,都只能是那颗恰逢其时的灵魂才能真正了解的。在伊萨克·丹森的笔下,炎热的非洲草原充满异域的神秘与激情,“平原地带到处晃动着野兽健壮的红褐色身影”。到了朱迪丝·瑟尔曼笔下,伊萨克·丹森本人就成了另一个传奇。

  也许,《译文》刊发的《伊萨克·丹森传》本身就是一次虚构对虚构的努力。我们沿着非洲的河床和草原上溯一百次,也都无从再靠近当年那个清晰的身影之下,孤独又敏感的心灵,也许丹森本人在别人的土地上写出的全部传奇都比不上她自我心灵的一小片战栗来得丰富,但这丝毫无法阻止我们对那些流浪着的遥远灵魂的追寻。《译林》呼应的回响来自劳伦斯的康沃尔。在英国西南端这片开满石楠花丛的土地上,追寻劳伦斯而去的后来者看到的是岛国难得的灿烂阳光、热带风情与纯净如天国一样的美景。但是,劳伦斯的风暴、荒凉、美人鱼的哭泣、被驱逐的命运以及在别人的土地上所遭受的隔绝与孤寂,从自然中所获得的安慰与狂喜,后来者虽然能够推想,却永远不能体会哪怕是万分之一。这些备受考验或者煎熬的灵魂在别人的土地上经受疏离之感、孤独之苦,也领略自然和人生出乎预料的馈赠与震撼。

  研究事物的处境和样态,追究一个人完整又奇特的命运,这类事固然十分有魔力,研究观察者本人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也不失为一种巨大的乐趣。《译文》刊发了作家劳伦斯·维克勒的作品《消失的视点———大卫·霍克尼悠长的蜿蜒小径》,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描述了霍克尼对绘画视角的兴趣。西方绘画史的里程碑是透视法的发现和应用,这一方法几乎规约了安格尔以来的整个西方绘画史,但是,霍克尼的灵感来源也许和伦勃朗一样古老:中国画。他的作品以移步换景的创作方式见长,没有固定视点的市井卷轴与长幅山水,以独特的方法“重现了画者在世界中的活动”。焦点透视法却是“静止的,从这个独立于身体外的眼睛看出去的东西都固定在某个地方,这是得了麻痹症的独眼巨人的视角。”这无疑是一个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之下的人,对不熟悉的异乡饶有兴趣的一瞥,对别人的土地上别具一格的景物,投射出的一个好奇顾盼。这与我们长期关注不同地域不同语种文化文学的行为,构成了另一种有趣的呼应。

  □姜贵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