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弗尔特并不想平淡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0 10:17 新京报 | ||||
编者按:本报书评周刊上期推出赛弗尔特的《世界美如斯》专题后,陆续收到一些书友的反馈信息,包括一些不同的看法,特选刊此文。
2006年3月3日本报书评周刊推出《世界美如斯》专题。 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赛弗尔特的这本《世界美如斯》表现了好像风花雪月一样的生活,他不是单纯为了回忆而回忆,他其实并不想这么平淡。 他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是1981年、他80岁生日的时候,那个时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他是文化领袖,深受人民的爱戴,但出这本书是非常有风险和艰难的事情。他是个内心苦闷的人,性格内向而怯懦,有很多事情他可以不参与,但其实他自己会感到非常难过。这本书在这种情况下写完,能没有隐情吗?有些东西肯定是文字的表面看不出来的。 他的文字本身抒情而传统,即使要反映黑暗,也是阳光地向着未来的。他写战争,不是写扔匕首,而是描写满目疮痍的故乡,借此来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他不会直接指向问题,而是要用肯定的语言来描写。他有着民族诗人的特点,即善于从乡情中寻找主题。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般都比较智慧,看问题很深,但赛弗尔特是一个抒情诗人,他更乐意隐藏在幕后,并且有着自己坚定的原则,不会去做他不乐意干的事情。 诺贝尔奖颁给他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他那时更像一个国内流亡者。然而他坚定地选择了待在国内,如果他走了,可能就失去了自己道德上的平衡点。所以到他80岁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他还有很多话没有办法说,好在在痛苦之外,他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去回顾。 这本书读起来很美,是他晚年对往日的人、事、物以及风景的一种感情梳理,这样的文字对于他而言也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在有些地方会突然冒出那么两句很凝重的、有余味的句子,显得有些突兀,让人读了觉得很震惊,这些句子,正是他对那些他想写而又不敢写的东西的流露。他的散文中的真挚,可能也是像他这样立场的人才能表达的———越是受到压抑,就越是恋旧、怀乡,追忆亲情。东欧的知识分子是有这样的特点的,他们不会随便离开自己的国家。他宁可在国内不说话,也不会去跟西方的媒体说,他不会做这样的人。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是怎样的伟大和值得尊重。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又有什么话没有说。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正是在他没有写的那些话里,但是,正是得益于这一点,才会有现在的这本《世界美如斯》。 采访对象:云也退(书评人)采写/本报记者 甘丹 实习生 陈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