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小众人文丛书悄然升温 老六一人编《读库》没想大卖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2 00:11   北京娱乐信报

  本月初,一本人文丛书《读库》在文化圈悄然升温,成为文化博客上热议的话题。更令人称奇的是,《读库》从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都是出版人老六一个人“扛”下来的。老六想用这种方式,做一本“心目中近于完美的书”。

  

  

  出版人老六和新鲜出炉的《读库》

  从《大话西游宝典》到《读库》

  老六原名张立宪,但这个名字往往被他周围的人忘记,很多看过他博客的人,都会忍不住将地址加入到自己的链接,并戏谑一番:这年头,博客里不链老六显得品位不够。

  按老六的说法,《读库》是介于杂志和书之间的一种形态,每年将出六辑,这非常有意思,因为他编的几本“名书”都是这种中间形态。最著名的就是他在2000年编的《大话西游宝典》,这本书让他在京城文化圈声名鹊起。“那时候,《大话西游》已经红了好几年,但出版界一直没人关注。后来这本书做出来后,影响很大,销量有20多万本。”从那本书开始,本来在媒体工作的老六算是一脚跨进了出版界。

  从《大话西游宝典》到《读库》,风格上是从娱乐到文化的跨越。老六承认,如果在前几年,让他做《读库》,他肯定也做不出来。“我的审美经验,我的视野,我的作者资源都不可能让我做到。”

  博客“直播”《读库》诞生记

  去年秋天,老六开始有了做《读库》的想法。“其实是个很偶然的事件。那段时间我失业了,正准备去一个新单位工作。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不去为别人工作,那我会主动做些什么?会不会做得更有意思一点?”有了这个想法后,老六就难以控制自己。

  在老六眼里,书还是比杂志要“高”得多。“书在人的心目中还是带了几分神圣色彩,比如你买了几本杂志,无论多好看,最后往往就要扔掉,但如果是书,即使差点儿,一般也不会随便丢掉。”他想做一本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书,这个完美的标准也随着时间演化,《大话西游宝典》是个优秀的策划,但到了《读库》标准就变了,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但又绝对不晦涩。

  从去年11月开始策划,直到317页的《读库0601》由同心出版社在本月初正式推出,老六在自己的博客上“全程直播”了《读库》的诞生过程。“刚开始也是为了在哥们儿面前炫耀一下,说我做了件很牛的事情,大家都来看看。博客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是爆炸式的,引来了无数感兴趣的网友。都问,这书哪儿有卖?我怎么才能搞到一本?逐渐形成话题。”老六笑着表示,如果说他是《读库》的亲爹亲妈,那这些网友就是“干爸干妈”。

  挑逗“拖拉机”的写作欲望

  “难道出版界缺少这样的书吗?”记者问。老六思索了一下,说:“首先这是一本安静的书,正是现在我们需要的。其中的文章都是中等篇幅,文字从5000字到5万字,也是目前书界比较缺少的。报纸报道郭德纲,能做70多页吗?”内容方面,老六追求的是“文字含金量”,他喜欢那种花了一些笨力气写的,他坚决拒绝“一扭屁股就能写好的文字”,他称,好多专栏写手已经“写伤了”。

  《读库0601》开篇是关于郭德纲的,多达76个页码。文章作者东东枪在郭德纲蹿红之前就开始写这篇稿子,文章对郭德纲没有做任何褒贬评价,只是叙述事实。东东枪很自豪地表示:“到目前为止,一次用这样大的篇幅描述郭师傅的,应该只有这一组稿子。更可以断定的是,到目前为止,能够有机会安安静静地与郭师傅单独沟通交谈达十几个小时的,能够有机会到郭师傅家里,把他家中基本所有照片从头到尾翻检一遍的,能够有机会几乎采访遍郭师傅近几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和目击者的,恐怕应该也只有我。”

  剧作家史航在业内有“拖拉机”的称号,意思是他非常能拖稿。“但我把史航这些作者的写作欲望挑逗起来了,不管他怎么‘拖拉机’,他写这个稿子是非常快乐的。”老六说。史航的那篇文章名为《名剧的儿女们——东棉花胡同39号》,在审校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夸奖,他非常喜欢《读库》,就对老六说,我的稿费3000元,你都给我换成书吧,但后来只给他解决了1000元的。

  一个人的“跨工种作业”

  关于《读库》,最让人惊诧的就是老六的“跨工种作业”。从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多个领域,几乎都是他一个人跑下来的。这来自老六工作经验中的“切肤之痛”,他在博客中写道:“一本书经常陷入这样的境地:编辑埋怨发行的布货不足;发行嫌弃编辑编的书不好,没书店愿意进货;编辑说美编的设计方案太土;美编说编辑对他的束缚太多;发行问编辑为什么不在报纸上好好宣传……”老六选择个人一条龙的作业方式,就是希望避免这样的损耗。

  老六承认这个过程非常繁琐,最急的时候嘴边都起了泡。他和太太之间的称呼也变了,“她是伙食科科长、行政处处长、人力资源部经理、机关党委书记,我是总编室主任、财务处处长、出版部主任、公关部经理、读者服务部经理。我们还要经常进行工作总结,比如吃过一顿好饭后,就要说‘伙食科的工作最近做得不错,其他科室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之类。”

  “一个人做这件事有很多困难。”老六说,“比如我不是很有钱的人,资金上有困难,我对《读库》的纸张要求很高,国内只有一家工厂能生产,人家一定要现款,我只能马上筹钱给人家。”

  缺钱怎么办?老六前几天刚收到1500元专栏稿费,就直接汇给了一位《读库》作者,就类似这样地解决问题。

  “编书就是请客吃饭”

  老六称自己是“交际花”,“我一直提倡编辑的工作是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写稿、编稿,三分之一时间出门逛书店,三分之一时间做‘交际花’,说白了,也就是请客吃饭。”通过“三三制”,老六这朵“交际花”渐有人识,认识的同道中人数量也像个“雪球”,越滚越大。“到后来我编书,这些哥们儿都愿意把好稿子给我。”

  编书就是请客吃饭?老六解释说,任何事情要是目的性很强的话,就不好玩了。“比如,你今晚约个人,说咱谈谈怎么出一本很牛的书,这往往做不出来。我更喜欢吃一些没用的饭,最后反而出来一些好的东西。”老六不喜欢把日子过得“很有用”。他看过一个电视广告,广告里一个老板模样的人说:“我每天的每一分钟都很有用,所以我不能感冒。”老六评价说,生活要是过得跟这位老板一样,那就太没有意思了。

  老六从2002年开始写一本叫《记忆碎片》的书,两年后出版,在读书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热潮。“其实,这本书也是吃饭的副产品。头几年,我在西祠上开了个版,名字叫‘饭局通知’,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把自己同时写的一些文字放在上面,让大家看,大家都很喜欢,后来就出书了。”

  理想主义要避免“悲壮秀”

  一个人做一本书,是不是有些“个人理想主义”?老六回答说:“我不是赌徒,不是莽汉,做《读库》这套书,与其说是浪漫,不如说是现实,我不是有勇气,而是有把握。哪怕是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时,哪怕是接到某个发行商一个低得离谱的发行报数时。”老六说他这个年龄的人,做事情必须是有把握,“理想主义不是一味勇敢,应当尽量避免那种悲壮秀。”

  他表示,这书看起来是他一个人在编,但集合了很多人的智慧,是“一托N”的模式,而老六评价这些“N”本事都比他高,所以他对这本书非常有信心,“我起的只是交际花作用。”

  在出版日益流程化的今天,这种模式是不是有逆潮流的感觉?老六认为,现在出版界的编辑疲于奔命,一本刚完马上做下一本。“我一年做6本,就是要把握住书的品质”。他认为自己的这种方式也难以被效仿。“这种没有办公费用、人员开支的生产方式,使我可以解放出一些成本给稿费、给印制质量。在这点上,那些兵多将广的出版机构没法做到。”

  “最重要的是,编者能安静下来,没有编书量要求,也没有发行量的要求。”老六说。他对《读库》的理想不是大卖特卖,他的期望是,有一天,一圈“小众”读书人的书架上,都摆放着齐刷刷一整套的《读库》。

  【老六其人】

  张立宪,网名“见招拆招”,圈内人多称“老六”,生于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居北京,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曾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目前在主编人文类丛书《读库》。曾出版个人著作《记忆碎片》。

  【圈内反响】

  《读库》是本“模糊”的好书

  史航(《读库》作者之一、剧作家)

  《读库》的标准是模糊的,他不像《哈利·波特》或者《兄弟》这样有明确的定位,但这个模糊,就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种“好书标准”。很多人想到了,没去做,但老六去做了。我为了给《读库》写文章,停止了一切的剧本创作,本来想用1000字应付的东西,后来写了一两万字。老六说得对,确实写作欲望被挑逗起来了。

  《读库》不可能有跟风之作,因为所谓的跟风之作,都是出版社为了省劲攒出来的畅销书,但做《读库》这类的东西,不可能省劲。

  最喜欢《追我魂魄》

  解玺璋(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家)

  老六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他又是一个执着的人。出版界内,策划、组稿、印刷、发行、宣传等分工都非常细,但老六自己把这一切都扛下来了,就是想做一本自己满意的书。

  《读库》的文字风格多样,内容也多样。我最喜欢云彬的《追我魂魄》,主旋律的东西能写得这么动人,非常难得。关于周星驰、兵器等的文章,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素材,但我能感觉出作者都是些行家。

  《读库》不可避免要回“老路”

  曹凌志(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主编)

  现在出版机构内部分工很细,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老六一个人做,我觉得这话里“有水分”。我感觉,随着《读库》的影响不断扩大,它不可避免要走出版界的老路,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协作。完全独立的操作,在将来是走不通的。

  信报记者 张守刚/文 郝笑天/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