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天津隔扇的民俗色彩

http://cul.sina.com.cn 2006/03/17 10:01   今晚报

  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地区与外界交流越多,它自身固有的东西流失得越多。反之呢?其闭塞,就是一种坚守。隔扇的花饰尤能体现这一点,城市建设热火朝天的今天,追风赶浪的大中城市都在搞大马路、大楼房、大广场。越是放大这些,人在“大”的面前就越显得渺小,越微不足道。这很像门窗隔扇,为什么庙宇、祠堂、牌坊高大且雕镂不厌其烦,人面对它时有伟岸肃穆森然之感,为什么在古镇老宅中,隔扇那么不厌其烦地遍体雕花,人们置身这样的宅院中,陡生感叹敬畏。天津从1860年被迫开埠以后,九个国家相继在这里设立租界
,其整体面积竟是旧城的八倍。东洋西洋在那个时代不是什么引进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毗邻而居,近逼到我们的家门口。他们的建筑小洋楼一座一座矗立着,上面的欧式门窗向我们展示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无动于衷吗?

  上世纪初叶,西方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是先进,当年年轻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将自己

四合院中的书房改为西式书房。潮流是汹涌的,在时尚面前有钱人持有特别通行证,盖房造宅本是有钱人的事,于是天津的隔扇一改受北京、河北和山东的影响,将过去的晚清时期的直棂式隔扇,以及裙板雕花的隔扇样式摒弃掉,产生了一批简洁大方又不失雅观的隔扇。

  民俗是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基因,他很像一个人,不管他怎样“洋装穿在身”,不管他怎样染得金发飘逸,他骨子里还是“中国”。为什么在隔扇上人们也能接受一些外来的东西?前文所述,我国古建筑中的殿府庙宇是庄严强大敬畏的载体,为了显示权威权势权贵人们仿造它把它搬进住宅中。不可否认,在上世纪人们刚接触西方文化时,大家感到到了其人本色彩的亲和,看到了其科技先进的便利,也体味到了西洋艺术的魅力所在。于是从那时起,天津已经向左转向右转了。与解放初期的北京比较,北京很中国,天津很洋气,说是一种流失,是对的,说是一种借鉴,也是对的。但无论怎样“流失”,隔扇还是隔扇,民俗色彩顽强地表现出来。

  首先将隔扇的图案铺满地的装饰手段简化了。比如最常见的是将格心做成井字或其他简单形制,在边缘地方放上“卡子花”,或圆形或菱形,其中雕上梅兰竹菊、福寿字等,既不影响格心中间的通透感,又有极强的装饰性,祈福求吉祥的世俗心态得以充分表现。

  其次在木质上下功夫。在天津的大宅院中,更多地注重了隔扇的材质。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杨柳青石家大院的许多隔扇、地罩等是花梨木的;笔者曾见过曹锟旧宅中的透窗,其多边形的图案,外面包镶的皆是红木,通红剔透质地细腻。隔扇以松木居多,但榉木、楠木并不少。更有一种天津特有的现象,是柚木隔扇。柚木是外国人眼中高级的木材,就是今天的木材市场上,柚木价格和红木是相同的。在上世纪初,人们以使用柚木做门窗隔扇为时尚。可惜的是,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随意处置掉,再换上现在用劣质松木做的最常见式样的隔扇冒充“整旧如旧”,其实在内行人眼中就是“红木家具换组合柜”一样,既可笑复可叹。

  天津隔扇在民俗图案的使用上,几乎囊括了其全部。据统计,清代和民国以来,隔扇的花纹样式达一两千种之多,应该说这是不完全统计。笔者近年与家人一起收藏天津隔扇、罩等,粗略统计有一百余种五六百扇。肯定地说,这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图案中若分类,有三角形、方形、圆形、多边形、字形、花草形、动物形、器物形、组合形及图腾形等。这些图形顽强表现着华夏的文化基因,为中国的隔扇大家族增添了新的品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