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京城冒出戏单收藏老少族 杨齐:戏单上都有演员签名

http://cul.sina.com.cn 2006/04/02 14:01   北京娱乐信报

  一场戏卖出700多张票,可1000张节目单却几乎全卖光了

  一场戏上了九成座,卖出了700多张票,可1000张节目单却几乎卖光了。这样对不上“账”的事,近年来对于戏曲院团来说已经算不上怪事了。

  早年被称为“戏单儿”的演出说明书,薄薄几页却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演出院
团和看出其广告效应的商家也都在这有限的方寸之间把“戏”越做越足。不过,“戏单儿”好卖还是因为京城里有一批特爱收藏戏单的老老少少。“戏单儿”本身的收入和“戏单儿”广告的收入也因此成了戏剧演出的“附加值”。

  老·成精

  刘松昆:已收藏了8000多张戏单

  北京有位“戏虫儿”,叫刘松昆。这“戏虫儿”可不是个贬义词儿,这是形容那些只要有戏便无所不在的铁杆戏迷的。他们看的多,懂得也多,可以算是半个专家了。说刘松昆是“戏虫儿”可一点儿也不为过,说起看戏,那不管是北京的,还是外地的;不管是京剧,还是地方戏;不管是风雪漫天,还是大雨倾盆,只要有戏曲演出,你绝对能见到他的身影。这情形,已经好几十年了。

  刘松昆不但爱看戏,对收藏戏单也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在他家的阁楼上,抽屉中、柜子里摆放的都是各时期的戏曲节目单。有京剧的、昆剧的、川剧的、

越剧的、曲剧的、豫剧的、评剧的、黄梅戏的……刘松昆说,一共有8000多张。

  这些“戏单儿”都是刘松昆的宝贝,他告诉记者,“年岁”最老的一张是1950年迎秋茶社的。记者看到这张戏单上,前边是毛世来演的《红娘》,大轴是筱翠花演的《一匹布》。刘松昆说,由于缺少较好的收藏条件,这些古董老化得很厉害,轻易都不敢去碰它们。

  刘松昆收集戏单,是从小开始的。他说,那时家境还凑合,父母经常带他去看戏,“我4岁进戏园子,父亲就带着我进后台,今年我70岁了,你想想,66年了,我收集的戏单才8000多张,真不算是多的,听说北京有人收藏了两三万张。”

  刘松昆拿出几个20厘米长的硬皮大本子向记者介绍:“‘文革’的时候只让演‘样板戏’了,我这些东西也都成了‘四旧’,怎么办呢?扔了吧,我舍不得,真舍不得!我就想出个法子,一张一张对齐粘成一本书,外面是‘革命书籍’的封面,这样别人就看不出来也不会注意了。要知道,那可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万一被发现是要被拉出去批斗的。”

  

  刘松昆拿出他收藏的部分戏单已经堆了满桌子为戏单赶场一晚上跑仨地儿

  刘松昆形容自己并不是个有远见的人,所以起初收集戏单完全没有任何想法。“看完戏顺手把戏单往抽屉里一搁,时间长了竟然有了一大摞子。”后来正式入了行,看的戏多了,到“文革”前,他已经保存了很多张戏单。到“文革”结束,他又重新收集各剧种戏单,一有空就到剧场。刘松昆说:“我一年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长’在剧场里,一个星期我看九场戏,有时候一天能看三场。有时候好几个地方有戏,我就在这儿看个开场,到那儿看段中间,最后还要赶下个剧场看个结尾,有时候也翻回去再看头一个戏的最后高潮。有的戏,我赶去就是为了这张戏单,有的戏那是要认真看的。”

  为追戏单差点爬上房

  刘松昆说,他好几回为了一张戏单好几天睡不着吃不香。“有一回看完戏,我因为不敢叠戏单,就卷成一个筒用胳膊夹着,呼地来了一阵风把戏单给刮跑了,我就赶快去追,一直追到另一条胡同,戏单被刮到房顶上去了。我想爬上去,黑灯瞎火的,又怕房主拿我当成了小偷。犹豫了一下,正要敲人家的门去上房,就见那张戏单被风吹得老高,刮跑了,我这心里别扭了好几天。”

  刘松昆又指着一张1956年北京市京剧艺术研究社的戏单告诉记者:“这张戏单全世界只有一张。”“是绝版吗?”记者有点怀疑。刘松昆笑着解释道:“因为这张戏单是我自己做的。那场演出是临时加的,所以没来得及印节目单,我就自己抄下戏码和演员名字。那天的演出还有刘曾复,后来我让我儿子打印出来,结果他的打印机碰巧没墨了,字全成了红色,正好跟过去印的节目单颜色一样。”

  新·玩新

  杨齐:戏单上都有演员签名

  与年已七旬的刘松昆不同,今年刚刚20岁的杨齐只能算是个戏单收藏的入门者。现在还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读大三的她,两年间共存了50多张戏单。与一般收藏戏单者不同的是,她存戏单不但要和当天的演出票一起成套收藏,而且每张戏单上都有主演的签名,已经玩儿出了新花样。

  

  杨齐抱着她最喜爱的张火丁专场演出的戏单,心里喜滋滋的

  

  杨齐收藏的纪念奚啸伯专场演出的戏单上签满了奚派名家的名字“我是2003年来北京上学以后才开始攒戏单的,当时也是为了到后台找演员签名,攒得多了就有了收藏的兴趣。”杨齐个子不太高,说话很快,透着一股子青春勃发的劲头儿。一说起她那些带有名角儿签名的戏单,她就会信心十足地说:“虽然数量不够多,但是从现在起我会一直坚持存下去。”

  黄牛炒节目单涨价一倍

  “我们看戏还是比较方便的,基本上都靠蹭票。虽然戏票钱能省就省,可节目单是一定要买的。”对于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就算是每餐就一个菜,一两米饭,杨齐也会花10元钱去买张节目单。她说:“戏单越做越精致,价钱也越来越高。我记得去年张火丁举办纪念赵荣琛老师的演出,因为观众爆满,结果节目单都被黄牛从5元炒到了10元。我最喜欢的一张节目单就是那场《白蛇传》的。那天火丁化妆用了很长时间,所以我提前去后台找她签名没有成功。当时我就哭了,后来张火丁的哥哥见到我们很执著,许诺我们演出后一定让张火丁给我们签名。说实话,拿到那张签了名的节目单以后,我激动了好久。”

  杨齐最喜欢的是去年12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的纪念奚啸伯专场演出的节目单,在她的那张节目单上,所有参加演出的奚派演员都给她签了名。“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外地演员,如果是单场演出,我是很难凑齐这么多奚派演员的签名的。巧的是那天河北的奚派传人孟筱伯就坐在我身边,我赶紧让他签了个名。这下我的节目单上奚派的优秀传人就全齐了。”

  好朋友都知道杨齐有这嗜好,也纷纷帮忙。杨齐兴奋地说:“我把这张节目单在网上公布过,当时很多戏迷都很羡慕地说,了不起!其实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在收藏戏单,不管以后这些戏单的收藏价值有多大,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牛·牛市

  戏单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文物

  存了一辈子的戏单,今后会如何对待这些宝贝呢?刘松昆认为,戏单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梨园春秋和北京城的文化发展史。从这些戏单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许多戏曲、曲艺泰斗的名字,而且还可了解到那些前辈艺术家丰富的演出剧目,其中不少剧目今天已经失传。不仅如此,还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知识。比如解放前北京有多少戏园子,这些戏园子当初是在什么地方;北京有多少老戏班儿,他们经常在哪儿演出;当时的戏票是多少钱一张,演出时间有多长;一个有气派的“堂会”能演几天,演多少出戏等等。攒戏单除了能满足收藏的乐趣,还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所以戏单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收藏品,“我想,将来要成立国家戏曲博物馆,这些戏单也许就能成为文物,成为展品。”

  那么,这些戏单能升值吗?刘松昆很郑重地对记者:“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靠这些戏单赚钱。现在各个戏曲院团也未必会有这么全的戏单了,如果博物馆需要,研究单位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捐献给国家。”

  戏单收藏价值有可能飙升

  北京收藏家协会一位姓赵的专家告诉记者:收藏戏单,在收藏界中可算是一个偏门。戏单这种东西有别于钱币、钞票和邮票的收藏,本身并没有储藏价值,也不保值。那又为什么要珍而重之地将它保存下来呢?因为收藏讲究个性,讲究创意。收藏界有百年无废纸之说,百年左右的纸张就已经具有收藏价值了,更何况是印满了折射历史与文化的戏单呢?这样的“纸张”永远都是值得重视、研究与收藏的。

  据了解,戏单的收藏群体目前虽然还不是非常大,但由于它的特殊性,戏单的市场行情也表现出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虽然没有其他藏品那样明显,但历史久远的珍贵戏单其文物价值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据专家估计,将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在2001年的一场秋季拍卖会上,解放前的老戏单每张开价都平均在100元以上,珍贵的达到了200元一张。如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一张老戏单就是以260元的价格成交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戏单,平均价格也接近了百元。而在几年前,一张老戏单仅在50元左右。据行家分析,由于戏剧的发展,戏单也越来越精致,老戏单作为一种蕴涵着时代文化的特殊产物,会越来越受到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市场价格在未来几年里很可能会飙升。

  信报记者唐雪薇/文郝笑天/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