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云岚浮化迹 天地入浑茫

http://cul.sina.com.cn 2006/04/08 11:05   今晚报

  在当今画坛上,孙克纲先生是一位令人瞩目的山水画家。他的艺术,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读过先生作品的人,无不被那气吞万象、神游无阻的笔墨形态所震撼,仿佛处在一个墨彩交相辉映、碰撞勃发的张力场中,感到一片生意、化机和奕奕神采,能充分领略到画家的才情、信念、学养、气度与风骨。

  前人认为气韵是山水画的灵魂。分析孙克纲先生的作品时,用一般的因果性说明很
难奏效,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出人意想的图像结构和空间氛围,让我们意趣跃然,神思飞动,将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发挥到尽致的程度。然而丝毫没有沾染功力至极后的积习和发越太尽的火气。将笔墨不着行迹地融入意念之中,体现了他的敏锐、沉着和对艺术规律的透彻理解。

  孙克纲先生的山水画隶属于大写意的范畴,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画家善于在诸种矛盾的两极中穿行跨越,常常超越对物象形态法则的自觉理性控制,让灵感在特定的环境心境下迸发出来。所谓“矛盾的两极”,即合理地把握相反相成的规律,对许多相关对立因素予以突出强调,加大对比度,使其笔墨气质及境界的表达,迅速、直接而强烈。构成画面的视觉因素,既浓缩又充实;既高度简约又无比丰富;既非常传统又十分现代;既能大力包举,又能将他那深沉、微妙的知觉经验传达给观者。

  在传统绘画中,“泼墨法”和“积墨法”常常是处在矛盾状态中的,前者追求灵秀,将恣肆的泼洒与因势利导的率性点染结合起来,寻求水墨溶融流动的自然韵味;后者追求沉厚,以多层次的笔墨堆叠为基本原则,通过层层遍遍的递加,达到笔迹墨痕跃然纸上的效果。而且“泼”与“积”极少结合使用,否则便容易产生“昏”、“浊”、“腻”等毛病。孙克纲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善于“泼”、“积”结合,先“泼”后“积”,泼墨取气,积墨显骨。如《山静瀑喧》、《峡江图》、《青城山色》等,都是采取这种手法,信手泼运,毫锋翻滚挫揉,时驻留时迅走,时轻触时重按,或浓淡参破碰撞,或水墨接合烘渗,或笔触飞白突显,或墨团浑化无端……种种神奇莫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理性知觉而进入触发信息的运作状态,并且能充分显现水墨的明度变化,使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能享受意外的惊喜和感受自然的节奏。

  在泼墨的精神基调上,孙克纲先生更以“黑入太阴”的焦枯之笔重复积加。其积墨的独特之处在于,非常善于把握“积”的火候,遍数不多而果敢肯定,且与泼墨有分有合。有时经过细心的收拾之后,使积墨的部分变得清晰深重而彰显于近景的突出位置;有时以山石肌理的形式与泼墨之迹相融,达到山势的波澜起伏之变。让或淡或浓的墨渍在清湿的纸面上晕化,使实景在一片虚无中荡开,虽然拉大了墨色之间的距离、干湿之间的反差,却仍能使画面含烟带雨,好像纸面上有永远蒸发不完的水汽。现代科学证明了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浓湿的空气在光照之下所产生的离子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振奋而愉快。孙克纲先生的画作,似乎也能产生与之相似的图像效应。

  在章法上,孙克纲先生的山水也是循着泼墨的轨迹来处理远近、虚实、开合、迂徐及俯仰纵深等关系的。看似荒率涣漫,实则理路分明,其墨象结构,常常在断连、支离和团簇的相互关照中整合,将外动内静的表里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并有效地发挥了散锋笔的特殊功能。粗毫大笔在运行中时聚时合,触纸行迹不断变化,使生宣的敏感性得以充分调动,许多作品,如《山居》、《峡江》、《妙笔生花》等,都成功地表现出水痕与墨影、虚象与实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充满奇情异彩,充分显示了画家的灵性与胆识。正如先生总结心得:“可贵者,胆、魄、神。”先生有几方闲章的印文分别为“集众长”、“有我”、“笔底烟云”、“造化在手”、“忙里偷闲”、“心摹手追”、“大胆细心”等,都彰明了他许多可贵的艺术追求。

  先生还十分善于运用独特的泼彩法,那是一种高度意象化的施彩方法,以色代墨或色墨结合。在色彩的对比和相融不相混的错综关系中展现自然的秩序与结构。比水墨更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能在意念的控制下使无明显疆界和肌理的山、树、云、水等色彩行迹出奇制胜,含喷有情。

  作为老一辈山水画家,孙克纲先生始终遵循着师造化和勇于创新的艺术道路。他早年师从刘子久,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敏锐的悟性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在对传统的汲取上,他一度钟情于南派山水,如宋代的董源、巨然,清初的“四王”等,更倾心于王原祁的笔墨,早期作品以工致为基调。对笔墨有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独特认识。所探寻的不是表面的形式规律,而是尽力让法合于感觉经验,使理性服从于意念,有意识地让感觉朦胧化、让意念不清晰、让结果超越预期的构想而出神入化。建国后迅速摆脱了老师的风格。1953年9月首届全国国画展选中了他的一件作品,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艺术开始受到普通关注,渐渐成为津门画坛的中坚,并广播影响于宇内。他的传统功底和创造意识,通过20世纪50年代的秦岭、60年代的黄山、70年代的巴蜀之行得以发扬光大。其后又广游名山胜景,不断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不受物欲的驱遣以及流行观念的左右,面对新潮滚滚而来,世声喧聒不绝于耳,先生都泰然处之。一管在手,循着自己的情之所至,不断地画下去,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对于那些在新旧、今古间徘徊的人来说,孙先生无疑是个榜样,他没有被新迷乱了眼神,没有被旧淤塞了心窍,由心境而生心静,就好像阴阳二鱼分属两极却浑为一体,妙趣横生,却又是清潭小水静而不凝。他在形成自家风格的艺术历程中,积累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经验,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