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育才图书室工程启动两年 “化缘”化来500所图书室

http://cul.sina.com.cn 2006/04/09 01:20   北京娱乐信报

  此工程右季羡林王蒙等55位作家学者倡议

  两年前的春天,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发起,季羡林、王蒙、铁凝、刘震云等55位作家联名倡议的育才图书室工程启动,这项旨在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改善学习条件的义举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笔复信支持。两年来在没有一分钱政府拨款的情况下,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500多万元,在云南、陕西、西藏、甘肃等地共建立育才图书室500所。4月
6日,基金会再次在陕西延安等地建立33所图书室,捐赠图书45306册。

  

  她是前武沟村小学代课教师,从24岁起代课,她今年40岁。见我拍照,她放开拉着学生的手,认真站正身子。信报记者李冰/摄【现场】

  皲裂的手打湿记者的眼

  一张张被风沙吹成红褐色的小脸,一双双天真渴望的眼神,一张张裂口子的桌椅,一盒盒指甲盖大小的珍贵的粉笔头……在延安宝塔区冯庄乡前武沟村小学,依黄土岭而建的两孔窑洞就是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们仅有的教室,39名学生交叉着坐在一起听课,听说北京的领导们又要为他们送书来,在六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一大早就来到院里排好队等待着,他们中有人还记得,两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天,北京的这些叔叔阿姨给他们送来过第一批图书和两台电脑。

  吴甜甜在读三年级,与同龄的孩子比,她显得有些大人气,听说要来客人,她一早特意穿上了过年穿的红褂子。看书,是她最大的乐趣,虽然学校仅有的两个书架上的书都被她和同学们翻得卷了边。《新概念作文》《童话大王》《故事会》……叔叔阿姨们送来的这些书可谓宝贝,她与伙伴们站在这些有着闪亮的封面的书前,用小手仔细捧读着。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姜艺正给她拍照,突然停下来蹲在地上拉过她的手,那上面布满了皲裂的口子,一摸,是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粗糙,姜艺哭了……

  据调查,全国现有中小学生2.2亿人,其中近1亿人生活在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很少买得起课外书籍,所在的学校也难以有条件配备图书室。而国家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学校图书的拥有量应为人均25册(教师30册),这个标准在许多地区看来是个天文数字。

  【缘起】

  感动季羡林带病题字

  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是中华文学基金会,基金会是中国文学界社会福利性团体,已故作家巴金先生担任会长,负责具体事务的作家张锲先生如今已是73岁的老人,作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育才图书室工程是他奔走呼号之下才诞生的。

  说到育才图书室,老人就激动不已:“在我从中国作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希望发挥余热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尤其是中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号召发出后,我为创建育才图书室这一梦想而兴奋不已,因为我知道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多么不容易!既然是一个浩大工程,就要有文化界人士的支持,我第一个电话打给了94岁的季羡林先生。”正在住院的季先生毫不迟疑,说“这是件功垂青史、泽被后世的工程,你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当晚季先生伏案挥毫,一口气为“育才图书室”题写了十多幅室名,以备挑选。

  受到鼓舞的张锲在此后的两天里一鼓作气与王蒙、铁凝、陈建功等55位作家联系,直到嗓音嘶哑。2004年5月28日,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育才图书室工程”正式启动。

  育才图书室工程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来自臧克家先生的夫人郑曼老人,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也送来2万元捐款;2004年6月,6所育才图书室在云南西双版纳建成;7月,7所图书室在延安建成;8月,在北京延庆建立4所;9月,在甘肃天水建立15所;12月,在大别山区建立32所;2005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72所,其中捐赠了8万册图书,168台电脑,两个月后又在西藏建立图书室118所……

  【感动】

  “一根油条五十万”

  谈到育才图书室工程,张锲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很平静,他说基金会毕竟力量有限,中国需要关注的地区又太多了,他们只能起到一个倡导作用。但提到那些为这一工程添加能量的人们,他却有些激动:“作家们本身没多少钱,但铁凝、刘震云、张海迪、裘山山等十几位作家每人都捐了一万元钱和一批图书。另外较大笔的捐助除了几位企业家,最大手笔的要数画家范曾和书法家沈鹏,范曾捐了100万元现金,沈鹏则分六次捐了80万元。”

  去年基金会刚在云南建立第一批图书室后,范曾去张锲家做客,俩人边吃早点边聊天,他听说云南一位商家捐助了100万元后,基金会才得以建立了6所图书室,他当即拍板也要捐100万,并约好三天后去取。果然当张锲派秘书前往范家时,他已经准备好一箱现金在等着了,并与朋友开玩笑说“张锲家的饭可不能随便吃,一根油条50万。”一时传为美谈。

  书法家沈鹏在得知基金会所做的这一工程后,先寄来15万元,并注明为第一笔捐助,不久他又寄来一笔20万元的款,还注明“这是我的第一笔捐款”,如此重复,直到第6笔款寄到共计80万元时,他仍写着那是他的第一笔捐款,后来有人请他写书法作品时,他干脆说不要给他钱了,直接让人把钱打到基金会的账上去。“他们让我非常感动,在这个经济社会里,要有更多的人为素不相识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着想,那该多好啊!”

  【未来】

  “我们最缺的就是钱”

  此次延安之行,身体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的张锲跟着送书的车队走遍了延安冯庄乡要回访的中小学校,看到那些书和电脑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听冯庄中学的图书室值班学生在明亮的教室汇报着他们的阅读情况,他开心极了,“我这次回访,最担心的就是我们的付出是否会变成形式主义,那这一工程就失去意义了,事实证明我们倾己之力的付出没有白费。”

  谈到未来,张锲也不无担心,“我最担心的是怕我的身体将来如果出了问题,这个工程是否还会有人能这样全力以赴开展下去,另外,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毕竟,除了爱心,我们最缺的就是钱,包括已经建成的这500所图书室,也是嗷嗷待哺,那些书不能一辈子不变地看下去啊。”

  信报记者李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