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民俗学面对的科学环境

http://cul.sina.com.cn 2006/04/14 10:12   今晚报

  任何学科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它的生态环境、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诸多科学构建的科学环境而孤立存在,民俗学自然也毫不例外。民俗学科生存发展的大环境虽然很值得我们注意,但是面临的科学环境更加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因为,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大环境的剧烈变动,其主要动因正是来自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民俗学的学术研究,不能远离当今世界的科学进步,而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民俗学传统领域的狭小胡同里,自我欣赏着那些支离破碎的所谓民俗“活化石”、“老古董”,甚至是破绽百出的“假古董
”。

  第一个话题:民俗学该如何面对因特网高科技时代?

  国际科学界早已认定: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电脑的出现以及它飞速发展到因特网高科技时代是它的最主要标志。目前全世界65亿人口中的约10亿人,已经通过因特网连接起来了。在未来15年里, 差不多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将会被连接起来。其中为数极少的民俗学者的研究工作会从中得到极大的帮助,可以享用最大限度的信息资讯,甚至可能产生不小的知识经济效益。

  但是,因特网已经在极为广阔的中国大地改变了固有的民俗文化空间,改变了民间的日常生活,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信息

超载,有利和有弊的信息臃肿地混杂在一起,干扰着所有网民的传统民俗生活;包括误导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垃圾邮件和网络恐怖主义等等信息,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严重污染,破坏着原有的正常生活。

  同时,因特网还引来每年数百万上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远比本土的民俗学者更早地捷足先登,到了所有被旅游开发殆尽的民俗田野基地,迫使那里的原住民把千百年来固有的生活风俗习惯交给财富集团和权势集团,经过加工变形成为商品,展演叫卖,获取高额利润。民俗学者此时面对大规模涌动的旅游热潮,是研究现代生成的旅游“民俗”或“民俗”旅游呢,还是面对旅游这种对传统民俗严重破坏,去追寻探究已经遭到损害的支离破碎的民俗残片呢?中国56个民族民俗文化的极其丰富的多种多样文化表现形式,几乎都越过了所有的法律可控范围,已经被无国界的网络收入了因特网数据库。我们民俗学研究的战略、策略和战术、技术,此刻该如何采取应对这种信息科学时代的作业模式和操作程序?

  同时,高科技带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把中国数以亿计的青壮年男女农民从几千年耕种的土地上转移到了都市城镇,甚至劳务出口到了外国。中国传统民俗的主体民众,已经或正在远离他们的民俗根基。原有的村落民俗文化空间,几乎只剩下老弱残幼留在家园担任很不完整的民俗角色。根据我主持的中日韩三国联合调查“中国东北朝鲜族民俗”的初步结果及最近的追踪调查证明: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东北三省农村的朝鲜族,从未成年的16岁到成年56岁,88%的男女劳动力,都远在韩国打工,长年离家在外。除了老年协会的老人有歌舞聚会以外,几乎所有的朝鲜族村屯的民俗生活全面淡化。据一些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文化部门统计,当地最为流行的朝鲜族“回甲”祝寿习俗,已经十多年没有人家举行了。许多家的老人从60岁等到70岁都过了,儿女和亲戚朋友都在韩国打工赚钱,没有人回来办寿和拜寿,古老的民俗传统从此濒临消亡。

  第二个话题:民俗学该如何面对一发不可收拾的生物高科技时代?

  国际科学界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21世纪的生物技术是一场异乎寻常的颠覆性的科学革命,当人们已经懂得各种动植物的基因时,当克隆技术已经不再在乎法律和道德制裁时,我们社会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将被生物高科技摧毁得面目皆非。

  面对已经来临和正在急速发展的物理学和生物学高科技时代,我们已经调查研究过的传统民俗文化,必将成为百分之百的天方夜谭,为现代人和未来人完全茫然无知并无法理解。那么,我们的现代民俗学和未来民俗学到底是什么状况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研究现代人的民俗生活和未来人的民俗生活呢?值得深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