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微书9×3.5CM宣纸上写下2600字(图)

http://cul.sina.com.cn 2006/04/14 10:35   新华网

  

  王一明微书微画写人生

  

  他可以在几厘米见方的宣纸上写下数千字的中国书法

  他的楷书30年前就在浙江金华远近闻名,他研习书法半个多世纪,最终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微书微画艺术,他能够在火柴盒大小的宣纸上挥毫泼墨、下笔千言。近年来,他的微书微画作品先后被海内外一些政府和高等学府收藏。

  昨天,记者采访了这位国内专攻微书微画27年的奇人王一明。

  他是王羲之后裔,五岁练字

  王一明1950年出生于金华市区,他的父亲王佩之解放前在南京工作,和“当代草圣”于右任是同僚兼好友。王佩之也精书法,尤擅楷书。王佩之直到50岁的时候才有王一明,王一明排行老五,但父亲对膝下五个儿子从不溺爱,大家从小就要捏笔练字。幼年的王一明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厅堂每个月都要换上父亲写就的书画作品。

  “小时候爸爸还经常跟我讲王羲之教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来激励我。后来我从族谱(《义乌南陵王氏宗谱》)上记载的故事得知,我们祖上除了东晋书圣王羲之,还有《滕王阁序》的作者、‘初唐四杰’王勃等。”王一明说起自己的家世非常自豪。

  到了王一明5岁时,父亲调到金华工作,王家随之迁居金华四牌楼。当时王家家境并不富裕,但文房四宝和名家书画却收藏不少,出生书香门第的王一明很有书画天赋,父亲的严厉也给他打下了严格的楷书基础,小小年纪就经常参加当时城关镇的书法比赛,屡屡获奖。

  偶然收藏铜墨盒,迷上微书

  说起沉迷微书微画的的经历,王一明认为纯属巧合:“那是1979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还在当修车工人。我不但练字,还爱好收藏各种艺术品。有一次我从朋友处辗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铜墨盒,上面一片象牙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我一看,惊呆了,竟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被作者沈达(字筱庄,江苏泰州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临摹得惟妙惟肖。”

  从此王一明开始迷上微书微画,并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已经创作了一两百幅微书微画作品。遗憾的是,许多微书微画作品都赠送掉或者被高价购买而没留下影像资料。而生性豪爽的王一明把作品送出后,也从不留底稿。昨天下午,记者和他找了半天,发现他家仅存留了早期的几幅微书微画作品。一幅是1990年春天送给爱人的花鸟图,只有拇指般大小,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老实说,从书法角度看,当时的技法还较为质朴。还有一幅是毛笔画的人物写生,竟然比硬币还要小,凑近了看,原来表现的是“青梅竹马”的场景,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王一明半开玩笑地说:“趁现在我的眼睛还很好,今年希望自己能够写10幅微书微画作品。”

  为了制狼毫毛笔,遍寻材料

  第一次微书微画作品的题材,王一明已经不记得了,但对第一次制笔的经历,他却记忆犹新:“微书微画要用一种特殊的毛笔,叫‘圭笔’,最好是用黄鼠狼的毫毛制作,毫毛要整齐,但不能过多,十几根正好。为此,我向雅堂街一位制笔老师傅讨教制笔的方法。学会制笔后,我不断改变材料,有时候到菜市场找羊毛、鸡毛,甚至到卖鼠药的摊贩那儿拔过老鼠胡须。”

  有了笔,还要有适合书画的载体,王一明第一次使用的是铅画纸,他用狼毫摘抄了一次报纸后开始作画,但铅画纸表面不光洁,不容易“微画”。于是王一明又试了石头、木片、树叶、贝壳、陶瓷等甚至刨花来做载体试验,从中探索不同材质的不同微书微画技法。“比如石头不容易附着就要用火烤过再用干布擦过,树叶要先去除表面的一层釉。”

  唐诗写了两百首,返工三次

  虽然王一明微书微画的技艺慢慢长进,但他练习最多的还是传统书画。记者在他家里区区10平方米的书房看到不计其数的传统书画作品,书法苍劲,尤其是行楷,间架结构颇有“欧柳精神”。

  王一明说:“这得益于我家的习武传统,我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曾和表叔学武术。奶奶还教我诸如手指俯卧撑、抓方筷子等一套锻炼指力、腕力的办法,这些对练字不无裨益。”

  最让他自豪的还是他的微书微画曾经被金华市政府作为厚礼。1988年下半年,金华的外事办通过文联的推荐找到他,希望王一明在20天内创作一幅作品作为浙江省市长代表团第二年的访日礼品,并替他向单位请假,还在市政府给他开了间创作办公室。他报的题目是《唐诗一百首》,却是分别用楷书和行草抄录不同的一百首,他计算了一下,在9厘米×3.5厘米的宣纸上他至少要写下2600字,两幅加起来不到《新华字典》封面大的宣纸上一共写了5000多字!

  他回忆:“其实我创作微书微画更多的是自娱自乐,当时自己的微书微画作品在圈子里并不为众人所知。既然政府找到我,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一定要把它做好。过了两个星期,有一幅作品重写了三遍终于成功了,拿到市里反响很好。”1989年,市长托人给他打电话,说日本客人对他的作品啧啧称奇。

  此后,王一明的微书微画终于和他的名字一样“一鸣惊人”了,他的作品也陆续被我国一些政府机构收藏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等高等学府收藏。

  王一明说:“因为沉迷于微书微画,我性格变得心如古井。在艺术道路上,我希望这辈子能把微观的东西写出大气象来!”(《金华日报》 记者 石磊 文/摄)

  中国书法谁来采撷(图)

  翻开2005年中国书画的拍卖记录,绘画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品种。人们原以为,自从2001年赵孟兆页的《归去来辞》卷以682万元在北京翰海成交之后,按理说藏家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书法上,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时隔3年后,纽约苏富比亚洲拍卖会上,赵孟兆页的《心经》册页以191.2万美元成交,又一次燃起了人们的希望。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诸藏家并没有在书法市场上掀起多大的波澜。面对现状,多数市场人士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书法市场不乏高价、不乏名家精品,但总体行情还是力不从心。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名家书法、皇家御笔还能够在市场上撑起一些门面,不至于让中国书法在艺术品市场上与其他艺术品反差太大。 《中国商报》 更多>>>

  

【推荐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