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割舍不下的告别

http://cul.sina.com.cn 2006/04/16 00:25   北京娱乐信报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担任《梨园周刊》的编辑,心里真有些怅怅的。从采写、编辑《戏剧电影报》的戏曲稿件,到策划、创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专门的戏曲报纸《梨园周刊》;从为一度被撤销的《梨园周刊》复刊做准备,到今天我编辑我担任编辑的最后一期《梨园周刊》,二十来年了,因这份工作,戏曲似乎已和我的生活“粘连”为一体。

  记得有次出差去泰国,在街上突然听到了京胡的声音,感觉是那么亲切,那个语言
不通的国度似乎都变得不再陌生。我呆呆地站在三十七八摄氏度的大太阳地儿里听着那熟悉的皮黄旋律,直到同伴向我喝道:“犯什么傻呢!”

  记得我做戏曲记者才不过几个月,有次去采访一个票友演出活动,一进门就被几只热情的手握住、搂住,几位对戏曲比我懂得多得多的老戏迷还一通说:“得感谢你替我们这些戏迷观众说出了心里话。”有些年轻戏迷便悄悄打听:“这是谁呀?”“刚才咱们还说呢,今儿的《戏剧电影报》上那篇文章写得到点儿,这位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于是又围过来一大群戏迷,有的要让我签名,有的要跟我合影。从没见过这种阵势的我顿时手足无措、脸红耳赤,我是谁呀?又不是角儿。从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些执著、直率的戏迷,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就是要说真话,新闻就是要替读者说话。

  记得《梨园周刊》刚创刊不久,也是去采访。那是一个京剧名家与戏迷的联欢活动,主持人介绍来宾时提到了我,顿时响起了那天全场最热烈的掌声,还被主持人和台下的戏迷“逼着”上台去讲话,毫无准备的我只是反复地说:“感谢大家对《梨园周刊》的支持,感谢大家对《梨园周刊》的认可。”因为我知道,那掌声不是给我的,台下的人有几个认识我是谁呀?那掌声是给《梨园周刊》的。

  《梨园周刊》一度停刊后没几天,有七八位戏迷来到报社找我,“气势汹汹”地质问我为什么把《梨园周刊》停了,那真是“群情激愤”,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解释。临走时,他们还说,他们要联名给市领导、中央领导写信“请愿”,说是已经联络了好几十人啦。我很担心他们会做什么过激的事、说出什么过激的话,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劝解。直到前几天,还有位天津戏迷把电话打到报社,问我什么时候《梨园周刊》能恢复过去的8个版。

  还有那些戏曲界的前辈、名家、新秀朋友,他们有些成了我的忘年之交;有的成了在艺术观点方面能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挚友;有的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成功,却仍不时要找我聊聊,想让我帮他们拿拿主意。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直接为《梨园周刊》做点事情了,心里真的有点酸酸的。曾经有不少人向我打听“方渔”是谁,“夏沐”是谁,“淦明”是谁……我大都含糊其辞地蒙过去了。今天,“方渔”、“夏沐”、“淦明”……和我一起向读者朋友们告别。当然,我还在信报,不会完全脱离《梨园周刊》,我还会继续关注它,协助它。对戏迷读者朋友和戏曲界的朋友,我当然更不会忘记,20多年来,是你们一直在帮助我、支持我。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还有创办《梨园周刊》的奋斗历程,这可都是我今后能拿出来吹嘘和骄傲的“资本”!

  施海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