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日知录:肃亲王禁相声之我见

http://cul.sina.com.cn 2006/04/22 10:57   今晚报

  肃亲王禁相声一事最早披露于相声前辈张寿臣先生撰写的《回顾我的艺人生涯》一文。该文提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肃亲王善耆便装去北京护国寺听“暗相声”遇熟人受窘,后官至“京城步军统领”时找碴儿将故怨发泄在说“明相声”的艺人朱少文、魏昆志身上,而导致魏昆志蒙冤受辱、李德锡(万人迷)和张德全离京出走、焦德海等被迫改行以及相声被禁三年的一段史料。

  笔者认为,这段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应当引起相声研究者的重视。正是因为北京禁演相声,李德锡(万人迷)、张德全才到天津和保定谋生。虽然他们之前也有相声演员到过天津,但较之李、张要短暂得多,能力要差得多,李、张的出现加之天津商业娱乐的需求,形成了天津相声的初期之盛,同时也为他们之后的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等大家的成功以及相声在天津的百年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是否可靠呢?虽然这段史料只有张寿臣先生一人表述过,别无所论,但回答应是肯定的。少年的张寿臣随父说相声维持生活和学业,而肃亲王禁演相声三年却使其父一人独挑生活重担而积劳成疾中年去世,张寿臣也因此辍学从艺,改变了其人生的轨迹。

  但是,笔者在肯定肃亲王禁相声的重要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对张寿臣先生所述此事的起因产生了疑问。九岁时张寿臣亲历事件,但对事情起因的了解,应是后来听长辈所述。笔者认为,事情远非“肃亲王因受窘而公报私仇”那么简单,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肃亲王禁相声”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即将谢幕的前夜,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争夺,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和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使得满清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京城《进化报》这样写道:“社会之怪现象,于斯极矣,魅魅魉魉,无奇不有。势日蹙而风俗日偷,国愈危而人心愈坏……有何旋转之能力,定世逆之方针?”内忧与外患,身为“京城步军统领”负责社会治安的肃亲王善耆,为了防止时局动荡、限制社会舆论,采取强制措施禁演相声,似乎应在“情理”之中。

  其次,肃亲王禁相声和相声这门艺术形式的性质特点有关。相声素以讽刺、针砭时弊见长,而这正是当时只禁相声而不禁评书、大鼓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原因。这一时期,相声艺人和喜爱相声艺术的文人创作了许多贴近生活、直击现实,甚至是对满清政权极为不利的相声作品。比如《堆儿兵做梦》(又名《大杆子》、《得胜图》,传统相声《打白朗》的前身)。说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军把清兵打了个落花流水,文武官员无人敢去抵挡,此时有个下夜的堆儿兵扛着个大钩杆子见皇上,自告奋勇攻打太平军,结果不仅出了许多洋相,而且大败而回,从侧面颂扬了太平军的英勇。这样的作品满清政府一定不会喜欢。再如《交租子》,言词更为犀利、内容更为直露,矛头直指满清官吏,请看其中片段:

  乙:你们老爷也太吝刻了。你们老爷哪儿住啊?

  甲:俺老爷住在鹞鹰胡同。

  乙:这胡同我听着新鲜。你们老爷姓什么?

  甲:姓抓。

  乙:对,鹞鹰胡同可不是姓抓嘛!他叫什么名字?

  甲:他叫抓玉别。

  乙:抓玉别。这么说你们老爷在旗?

  甲:不在七,在八。

  乙:什么在七在八,你们老爷是旗人?

  甲:对了。我们老爷就爱欺负人。

  乙:你不懂,旗人就是吃钱粮。

  甲:我们老爷不吃钱粮,喝炸药。

  乙:啊,枪筒子!你们老爷是钱粮身子?

  甲:我们老爷是炮子儿的脑袋。

  作品的最后,甲竟将“老爷”比喻成“耍猴儿的”而结束。这段作品不仅借演员之口表达了老百姓对满清官吏的蔑视,而且和同盟会的革命宗旨以及民众反满驱满的激昂情绪相呼应。这些作品在街头巷尾传播,对岌岌可危的满清政权无形中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当年,相声遭禁,相声界一些代表人物却走出京城,走向全国,为这门艺术的发扬光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嬉笑怒骂,相声百年。肃亲王禁相声正体现了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当年的影响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