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西藏让我否极泰来 徐剑:写青藏铁路钢笔也“流泪”

http://cul.sina.com.cn 2006/04/30 00:59   北京娱乐信报

  【采访手记】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即将正式全线通车,而一本反映青藏铁路修建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近日出版。60万字的《东方哈达》是军旅作家徐剑亲自前往青藏铁路沿线经过近三年的采写完成的,徐剑表示:《东方哈达》反映的不仅是一条铁路的修建过程,它还展现了青藏铁路沿线特殊的历史、文化、民俗。

  第一次看到《东方哈达》这本书,是在华西村的采访行程中。作为第二炮兵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徐剑不断接到媒体采访电话,虽然之前他创作的《导弹旅长》曾引起过轰动,本次他讲述最多的却是青藏铁路。拿到厚厚的《东方哈达》仔细品读,不禁令人暗中赞叹:这不愧为第一部完整展现青藏铁路修建历史的报告文学,徐剑采取“上行列车”与“下行列车”交错并行的叙述结构,把历史和现实贯穿在了一起。

  

  初衷:缘于20年对青藏的痴迷

  记者(简称记):作为一个军旅作家,怎么想到要写一部“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式的作品?

  徐剑(简称徐):这本身就是一个谜,似乎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无法言喻,好像我对西藏迷恋、了解和所有的历史、人文、宗教、民俗知识的贮存,都在等待《东方哈达》这部书。2002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派作家采访四大工程,将国字第一号工程青藏铁路的采访写作任务交给我时,并确定为重点扶持作品时,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我在过去20年的岁月里所拥有的西藏情缘和对青藏的痴迷都是为写《东方哈达》这本书而准备的。都在等青藏铁路这部大书,等了整整20年。

  记:20年等一部书,是什么样的情缘让你如此关注西藏?

  徐:这要得益于一位老将军,原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阴法唐,1985年,他从西藏调到第二炮兵部队任副政委,我恰好当党委秘书,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我对他很好奇,听他讲了许多关于西藏的神秘、神奇而又非常有趣的民族、历史宗教、风情的奇闻奇事,还有十八军进藏的非凡历程,从此对西藏一片神往。并做了许多西藏人文知识积累和准备。这样,一下子就玩深了,将自己陷进去后,再也无法割舍,就像西藏的宗教一样,到了这个层次上,只要你去过圣地之后,有些东西就死了,有些东西就从此长生了。

  感慨:西藏让我否极泰来

  记:你一共几次入藏?在西藏生活了多久?

  徐:我一共去了八趟西藏。因为在阴法唐身边工作的缘故,他一进藏就喜欢带我进去。因此我走遍了除墨脱和阿里之外的所有的藏地,最长的时间在西藏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不停地采风。1990年第一次进藏,就是从蒙古喇嘛当年入藏朝佛的大道敦煌—柴达木—格尔木—昆仑山—可可西里……就是今天青藏铁路走线进去的,上高原的头天晚上,我在格尔木城里一夜未眠,心里充满了恐惧,真有一点风萧萧兮昆仑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恐惧,担心自己感冒患了肺水肿,把骨头扔在青藏高原上,可是一踏上莽莽昆仑,走进空阔无边的可可西里,蓦然觉得自己走进了一片如意高原,走进了命运的福地。

  记:西藏在你心目中意味着什么?它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徐:因为进藏之前,我刚刚经历一场磨难,处于命运的低潮,可是当我从西藏回来后,突然发现人生从此顺了,否极泰来,以后去一次顺一次,越去越顺。开始我也很迷惑,一直叩问自己,怀疑真的神山圣湖的禳福,是佛祖的惠赐,但最后找到了诠释的答案,那就是,如果你是一个忧伤的人,面对那片净洁的土地,你会一丝杂质也没有,你会觉得人生可以如此的纯净;如果你是一个傲慢的人,当你面对昆仑山的伟岸,你会觉得人是多么的渺小,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因此,西藏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高度,一种生命极限的高度,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还有一种文学高度,在那块土地上,可以寻找回我们已经丢失已久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价值,一种信仰、一种执著,一种虔诚、一种真诚。所以说,寻找一个民族的精神海拔,青藏高原也许是最后的高地。

  采访:俩专家给我压力最大

  记:青藏铁路的建设历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是怎样的一个历程?

  徐: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世纪的青藏铁路大梦。世纪梦想,几上几下,第一个追梦的人是总理孙中山,他梦想中的青藏铁路终点站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南坡,直抵达旺。随后,毛泽东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在遥望青藏,到了1974年,垂垂老矣的东方伟人仍气吞江河地对尼泊尔国王说,将铁路修过喜马拉雅山去,邓公也望着沧海说,还是走青藏线好。可是这个世纪青藏铁路大梦,只有到了21世纪初,当国家的实力有增强了,兜里有钱了,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煌煌青藏铁路大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记:与写小说不同,这部纪实作品最基础的一步就是采访,你一共采访了多少人?

  徐:2004年晚秋,北京的天开始变冷了,我做完了所有的采访和文案工作,开始动笔写这部书,将采访笔记本摊在书案上一看,整整记了厚厚的五大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共和国部长到大大小小的指挥长,从普通的筑路女工到各省上高原的民工,我居然采访近三百人,在可可西里那次采访,因为海拔高,压力大,我带上去做记录的英雄钢笔和派克笔,都在不停大滴大滴地“流泪”,就连东芝笔记本也不灵了。最难忘那天晚上十点半钟,我在采访中铁十二局青藏指挥部医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护士时,突然停电了,我们就坐在可可西里暗夜中谈,狂风掠过,围墙外边有苍狼的长嗥,她却非常淡定地在谈,她是一个大款的夫人,家有豪宅香车。可是爱情疲惫了,婚姻面临七年之痒,便瞒着丈夫上青藏高原来寻找爱情的纯粹和高度。一个月五六千元工资扔给了中国电信不算,还让丈夫续卡,最后爱情打好了,丈夫带着四岁的女儿上昆仑山看她。

  记:面对从将军、部长到筑路工人的不同采访对象,给你压力最大的是哪次?

  徐:将军、部长和筑路工人给我的压力都不大,因为我太熟悉他们了。给我压力最大的恰恰是两个专家,一个是中国第一位高压病院士吴天一教授,一个是青藏铁路的首席冻土专家张鲁新,采访前,我已经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从北京飞到西宁,一下飞机,我就打电话联系,可媒体轰炸吴院士太多了,老人家已经烦了。青藏办的同志联络后,老人家不干,我接过电话说三句话,第一,我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有赴刑场的感觉;第二,我采访青藏公路总指挥慕生忠、川藏公路总指挥陈明义;第三,我是中国作家协会派来的,作家的视角与记者截然不同。吴教授欣然接受了采访,我们从中午一点一直谈到晚上七点半,我上火车。张鲁新教授性格清高狷介,开始一边做课题一边与我谈,有点怠慢之嫌,我就从他最喜欢的书《保尔·柯察金》的版本谈起,结果在昆仑山下相见恨晚,他放下工作,与我整整谈了两天。

  文学:报告文学含金量不高

  记:作品采用了“上行列车”、“下行列车”的章节结构,为什么要这样?

  徐:中国作家的文本意识并不是很强,报告文学作家尤甚,有人以为一部纪实文学,只要题材抓得好,就胜券在握了,其实不然。皆因作家不太讲究章节的结构,也不注重叙述的感觉和轻重,大多是一种新闻体的叙述,文学含量不高。我坐上西去的上行列车,往昆仑山方向疾驶而去,途中遭遇了一列列从昆仑山下开来的下行列车,一个灵感陡然而起,何不用上行和下行列车的结构来编织青藏铁路的工程,用铁路的骨骼来构建自己的心血之作。凭着第一感觉,我便感到上行列车和下列的结构,是《东方哈达》这部书最好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了。于是,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关注就在这一瞬间升华了。我用了三条线索在写人:第一条线索就是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青藏梦;第二条是各个一线指挥长的风采,第三条是普通人的梦,包括那些最普通建设者对生活的期盼;下行列车则是将青藏铁路沿线风尘和冰雪冷冻下的史诗宗教风情风光发掘来。因此,我最终说明的就是这条铁路不仅只是一条铁路,更是沟通之路、文明之路、发展之路。

  书名:坚硬铁路起了个柔软名

  记:60万字的成书稿,你写了多少字?书名的由来?

  徐:我写了60万字,出版时没有任何改动。写作中最困难的事情是几乎有一种撑不住的感觉,感到自己会被苍茫青藏击倒了。尤其是写辛亥革命时清军的最后一名管带、一代湘西王陈渠珍的藏族爱妻西原跟着他与150名官兵走下青藏高原,死于长安的那个夜晚,冥冥之中也要让我受一场磨难,写到凌晨四点,到西原患天花而死时,我的泪水怆然而下。我想此时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潸然泪下的,此刻西原在长安的大雁塔下,已经埋了整整92年了,也许因为太激动,禁不住冬日的寒凉,第二天早晨我便感冒了,输了四天液,这时我才感悟到,那150名清军官兵的英魂让我经历了一场炼狱,是他们让我动了情动了笔。

  记:很多读者都说,《东方哈达》这个书名起的太好了,我想问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徐:一开始的题目是《铁流昆仑》,太硬了,我不满意。后来一位朋友给我出了个题目叫《连接黎明》,应该说,这个题目离我心中的感觉有些接近了。在这本书开始设计时,一闪念间,一个书名在我的脑袋里出现了——《地球哈达》。最后责任编辑说干脆就叫《东方哈达》。我给最坚硬的铁路起了一个最柔软的名字。而且这个名字让你想象无限,你可以想象这条哈达、这条铁路,挂在珠穆朗玛上,连接了雪域高原和北京城,这是藏族人民献给祖国的哈达,也是祖国回赠给藏族人民的哈达。

  信报记者李冰/文徐剑/供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