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滚动 > 正文

博学多识吴同宾

http://cul.sina.com.cn 2006/04/30 09:52   今晚报

  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认识吴同宾先生的。他非常敬业,这是20年来他留给我的最突出的印象。他爱好书法和下围棋,但他还是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戏曲工作,因为这是他的主业。我作为吴先生在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同事和后学,每年总要上吴先生的家中去拜访若干次。而不论在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去,我每次去几乎总是看到在其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而他本人则总是正坐在书桌前在写着什么。吴同宾先生身体较为瘦弱,又有哮喘疾患,但他以事业为重,常常是带着病写稿和做事。记得1997年我与吴先生一起去北京开会,到北京
后我们乘地铁前往住地,地铁到站后须登上一个几十级的楼梯才能出站。不料他在走到楼梯的一半时就停了下来,休息了足有七八分钟,待喘息稍定,才又继续往上走。然而,他在开会、讲课以及参加各项工作时,却总是精神饱满,侃侃而谈,忘记了自己的体弱多病。吴同宾先生曾主编《京剧知识词典》,我是该书“术语”、“谚诀”二节的撰稿人。去年(2005年)上半年吴先生特意给我来电话,说是他正在做该书的修订工作,为再版做准备,问我是否还为这两节增写新的条目,我表示不再增写了,他也表示同意。这件事表明,吴同宾先生在已届八旬的高龄还在为了戏曲工作而操劳着。

  吴同宾先生博学多识,这是许多熟悉他的人所共知的。一次,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结婚,我给他写了贺词,可是不知道上款怎么写好,如写“某某先生”显得太过客气,写“某某贤侄”又太不客气。我问吴先生应怎么写,吴先生当即指出可用“世讲”一词,一下子给我解决了难题。还有一次,我请教吴先生

京剧《贺后骂殿》赵光义所唱“满朝中文武臣议论孤穷”的“孤穷”一词是否有误?他不假思索地说道:原词本为“孤躬”,也就是“孤王我”的意思,但由于戏班中人对这个“躬”字较为生疏,即将“躬”字误写为“窮”(“穷”),于是以讹传讹,就唱成“孤穷”了。这个答案不仅使我疑团顿消,而且使我敬佩吴先生的渊博。

  吴同宾先生的理论、评论文章文笔很好,行云流水,并有文采。如他在文章中形容赵荣琛先生的程派唱腔时写道:“……即使是非常压抑狭细的低腔,他也交代得层次清楚,顿挫分明,有如九溪十八涧的伏地清泉,绵延潺湲,不绝如缕,却无一隙一罅的断涸;又如轻云翳月,隔雾赏花,情绪和神韵透过朦胧的一层薄纱时隐时现,含蓄而浓郁地渗人心脾,感人至深。”用这种富于文学性的语言来写戏曲评论是很值得学习的。而吴同宾先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显然与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底子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吴同宾先生在他所写论文中提出过若干精湛的观点。如他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向流派学什么?》,他在文中写道:“学习、继承流派应该是全面继承发展京剧艺术的准备阶段,一个有出息有理想的京剧演员,绝不应该停留在这个台阶上。继承流派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前进发展。”又说:“继承流派只是延续京剧生命的方法之一,如果把繁荣京剧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继承流派上,其结果很可能作茧自缚,道路越走越窄。”此文发表于1988年,至今已将近20年,但在今天看来吴同宾先生的这些观点不是还颇有启示的意义吗?对于一些长期只演有限的几出流派戏,而缺乏新的拓展的演员来说,不是尤其具有警醒的作用吗?

  另外,在长期接触中,我感到吴同宾先生待人的态度是很温和的,对于向他求教的年轻人更是尽其所知,百问不厌。譬如我每次去吴先生家中时,虽然他正在忙着什么,但他却总是热情接待,乐于交谈,并不因自己手头的工作被打断而不悦。这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还听说有一爱好戏曲的青年人,名叫于淼。这位于淼很好学,常向吴同宾先生请教一些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方面的问题,吴先生则有问必答,问一答十,陆续给他复信作答,这样的“函授”在十余年间竟达一二百次之多。如果没有一颗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之心,这样的事恐怕也是做不到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