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望“老”兴叹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5/18 09:37 今晚报 | ||
从去年下半年起,人们又在感慨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以山东为例,说山东老年人口已达1193万,占全省人口中的13%,位居全国第一,平均不到八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到2010年将达到1366.92万人,在人口比例中更高,说“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实,人口中的老中青少,是一些相比较而言的概念,偏于模糊数学。建国前,我 以上那一千多万和不到八个人中一个“老”,是按离退休的年龄60岁作参照系计算的。全国按60岁以上计算,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0%;按65岁以上计算,却只占7%。60岁离退,基本上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执行的。在人的平均年龄上升了十余岁之后,还让这个年龄以上的人都归到“老”里去,算起来,“老”自然就多了。有的国家已改为65岁退休,我国省部级干部可以干到65岁,而且都干得很好,说明了大家都有可能干得好。 什么情况说什么话。红军时期,18岁的萧华当团政委,那时不是很稀有的事,革命年轻,革命人也年轻;抗战时期,看看那些战士,十四五岁,十七八岁,今天说都是些娃娃,“红嫂”明德英掩护的庄新民13岁,已经不是新战士,我私塾同学刘占德是13岁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动员参军规定了18岁以上,今天看也是些娃娃。1947年孟良崮战役我们的指挥员粟裕40岁,下面的纵队司令员如叶飞等等,都三十几岁;1948年粟裕41岁,陈毅老总48岁,他们也是我们的老将。现在这个年龄段的高级干部,还多是新选上的年轻人,“三四十岁,年轻啊!” 有人估算,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十年后正是社会的顶梁柱,他们需要养活两代老人,他们要比父辈的今天负担重了。这里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那时平均年龄肯定八十多,不单他们六十左右的父母不需要他们养,八十岁左右的爷爷奶奶,有点负担也不重。父辈仍可自食其力,祖父辈一有养老金,二有自己的积蓄,三有儿辈稍微的助力,落到孙子辈那里,其实他们只管好自己就行了。人们总把按60岁算进了老年的人,看成了只是被养,不想他们只要有劳心劳力的能力,就仍是社会的劳动者,不算个整劳力,也该算个半劳力,或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劳力吧!那各种有业务专长的,退下来后都还在继续做着贡献,有的自己仍担当研究项目,有的在传帮带,别的我不全知,我知道文学艺术界,我身边的,我所见闻的,没有多少因退休而休的,他们觉得老了更有意思,干点事可以没有顾虑。他们更成熟,有效劳动更多。为什么把他们列为社会劳动力之外呢?那不合乎实际情况,也太可惜。我看那种为“老龄化”而忧愁的人,应当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走进了计算上的误区和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滞后? 此文写后,两代会期间,报载官方公布的人口数字,老年人口已按65岁以上计算了,以山东为例,老年人人数由去年统计的1193万减少了276万,还有917万,平均近10个人中有一个老年人。“老龄化”还那么严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