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大院的孩子们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5/18 09:37 今晚报 | ||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当天,天蒙蒙亮,我拖老携幼踏着遍地瓦砾,穿过惊慌失措的人群,来到单位。平日宽敞宁静的电视台大院,人声嘈杂,乱乱哄哄。大人们忙着支棚了、搭床,为老人、孩子找个安身地。一群小的五六岁、大的七八岁的孩子们凑在一起,一会儿,就把地震的事全忘了。儿子那年六岁,是出了名的淘气包,乍见那么宽敞的地方,大人又顾不上管他们,“疯劲儿”上来了,带着这群男孩儿、女孩儿尥着蹶子在大院里跑呀、玩儿呀……唉!真是不知愁的孩子们。从此,这些住在地震棚里的孩子们朝夕在一起,成了大院 其一,“狗都认识我”。 强震的那天傍晚,余震不断,我的同事们不顾生命危险,坚持在演播厅、导演室、机房等工作第一线。演播厅门前摆上一架电视机,孩子们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的空地上,不吵不闹静静地等候着。没能争取到工作任务的大人们也都聚拢过来,紧张地关注着这一非常时刻的特殊播出。18时30分电视节目准时开始,节目预告后,女播音员镇定自若地播出了当日的震情和有关地震知识……电视节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睁大眼睛认真地看着,仔细地听着,站在孩子身后的大人们,都为在楼里工作的同事们捏着一把汗,也为临时出现意外时刻准备着。 第二天一大早,家家的孩子都不见了。我有些着急,骑车到处转,在后院,远远看见那几个小鬼头在驻台部队的猪圈边上比比划划,我不由分说上去给了儿子两巴掌,“这儿那么脏,上这儿来干嘛?准是你带的头儿!”我生气地说。小伙伴们委屈地辩解着:“昨天,王阿姨(播音员)说,地震前动物有预感,我们看看这儿的猪哇、狗哇跑没跑,好给你们送信儿……”我明白了孩子们的心意,仍担心地问:“就不怕狗咬你们?”儿子噘着嘴瞪着眼一本正经地说:“不怕,这儿的狗都认识我。”一句话把我和小伙伴都逗乐了,从那,也落下话把儿,以至多年后,人们还拿这个段子和儿子开玩笑。 其二,“中秋”请客。 一晃儿,在地震棚里住了一个多月,天天吃馒头、咸菜,有点受不了了,可又不敢回震裂了的房子里取做饭的家什。一天,家人不知从哪儿买回一只鸡,我家姥姥学着过去逃荒人做饭的样子,在地上挖个坑,支上砖头架上锅,再捡些柴火一烧,一会儿工夫,一大锅香喷喷的鸡汤就熟了,孩子们闻着味儿跑来了,一人一碗,喝得那个美呀。姥姥站在一边笑着,满脸的皱纹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中秋节的中午,静静的爸爸买回月饼(当时叫丰收饼),准备晚上过个团圆节。不想,静静爸爸前脚儿上班刚走,后脚儿静静就把小伙伴们找来,你一块儿,我一块儿,以水代酒边吃边玩儿,不一会儿,将二斤月饼吃个精光,孩子们过了个快乐的中秋节。静静爸爸看着月饼残渣,只好望“月”兴叹了。 其三,低头过摄像机。 按规矩孩子们是不能进演播厅的,家长越嘱咐他们越好奇,越想看看演播厅里是啥样子,一不留神,就往里溜。临时需要小演员,大人们也常抓他们当“官差”。一来二去,演播厅里的事儿他们也门儿清了———进演播厅不准出声轻轻走,经过摄像机前要猫腰低头,地上的电缆不能踩……有一次我和技术人员在二楼导演室通过窗子看嘉宾排练,见一串小淘气,用小手捂着嘴,低头猫腰、蹑手蹑脚地正通过摄像机往里溜呢。那情景可爱之极,同事们不由得相视而笑,殊不知,他们就是抬起头、踮起脚尖也够不着镜头哇!大概这就叫耳濡目染吧。十几年后,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成了电视工作者,或许和那段经历不无关系。 30年过去了,地震造成的种种伤痛渐渐淡去,但住在地震棚里的那群不知愁的孩子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我却永远不能忘怀,每每说起仍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