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化学会善后者郭蔼春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6/05 09:55 今晚报 | ||
从崇化学会到崇化中学,崇化事业的连续性,郭蔼春亲身经历了。郭蔼春是崇化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即留任教师,担负起培养国学后传薪者的任务。几十年间他见证了崇化经历的风风雨雨,战乱中则担当守护者。学会结束时,他是善后者,又是中学的首任校长。 2001年郭老以九旬高寿仙逝,生命的尽头,他终于偿了崇化学会善后事宜的最后一大夙愿:把精心保管的崇化遗产捐赠给天津图书馆。笔者因与闻此事而知悉老人的心路历程 后半生郭蔼春以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和中医史专家而闻名于海内外。他主持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了中医文献研究的最高国家级奖励,他的巨帙专著《中国分省医籍考》囊括了几千种地方志里的医学史料,是中医史最广泛的总结,曾受到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的称赞。然而他并不为这些成就得意,而在回首前尘时坦言,他从事医学教育不过是“为了吃饭”,而一直没有停止过心爱的国学研究。 这是由他的学术出身决定的。他没有进过新式学堂,而学成于“天津崇化学会”。这样正宗的国学人才,在他同代人中已属罕见。贯通“经史子集”,使他胜任“整理国故”的近代国学任务。郭蔼春的得意成果都属于这一方面。他的《续资治通鉴目录》被权威学者评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的续作,但从1944年部分刻印,到1987年才出齐全书;《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他去世前两年才问世的,后来在全国史学会议上受到肯定的却是另一学者出版更晚的同名著作。这些憾事都是由于他无缘进入史学界。 “国学”不能纳入现代学科体系,浩瀚的四库典籍以传统“目录学”为门径。此学后来只在图书馆里稍有讲求,所以郭老对图书馆有特殊的亲切感。他的著作,包括医学史类,都侧重于目录学的宏观角度。笔者介绍郭蔼春的文章在网上流传,题目就是《最后的目录学家》。 崇化学会的存在过程,也是文化形势不断变化,国学日渐式微的过程。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悲剧体现了“殉文化”的情怀,郭蔼春的命运可说带有同样的色彩。越到晚年,他对崇化学会的怀念越深切,这集中表现为对师友的怀念。严修、林墨卿等开创先贤就不用说了,更直接的是对业师章钰(式之)先生和同窗黄德功先生的回忆。章先生是国学大师俞樾(曲园)的弟子、章太炎的同学,曾任《清史稿》编修。1921年林、严兴创办民国期间第一个国学团体“存社”,就礼聘他来津担任主课,郭蔼春是得意弟子之一。黄德功先生资质更强,严修先生爱其高才,学成后即留他在严府的私家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不幸于27岁早殇。他在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了两部国学研究专著《校文》和《读通鉴札记》,当年曾被章式之先生评为“传世之作”。 由于时局动荡,两部书稿始终无缘问世。书中有章先生的很多亲手批改,凝聚了崇化师生两代的心血,郭蔼春珍爱如生命,故能历“文革”劫难而幸存。直到去年前半年,他通过笔者将书稿捐赠给天津图书馆永久保存。当我们前往接收时,他再次声明“不要钱,不要名,只是为尽对老师、同学的忠忱”。他到生命尽头才移交此书,可以看出他对崇化难舍难分的深情。从书名来看,他自己的著作也以“通鉴目录”为同一主题,表明师生三人同一的学术生命。 每次看望郭老,都听他念叨崇化的历程,例如华世奎先生作为责任董事千方百计为学会筹集费用的感人佚事,可惜没有记录,都陷入历史的迷茫。如今“儒学复兴”呼声日益高涨,天津崇化学会的全国意义值得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