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读者网络获取图书 中国首本“先行电子书”问世 | ||
---|---|---|
http://cul.sina.com.cn 2006/06/11 03:36 北京娱乐信报 | ||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当浏览互联网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后,传统的阅读习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六成北京读者获取图书的渠道。而三天前,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正式在互联网诞生。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传统的读书习惯正在受到网络社会的影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种变化,出版界和读者在做好接受准备的同时,内心也顾虑重重。 调查 六成人网络获取图书 近日,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国计算机报》联合发布了“2006互联网时代的读者阅读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是在今年4月和5月进行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4300名14岁以上去年曾买过图书的读者。 调查结果显示,“去周围图书馆借阅纸书”是读者获取图书最主要渠道,有45%的读者通过这个渠道获取图书;其次是“购买图书”,这个比例为31%,“在网站读书频道浏览图书”的占22%,“在网上图书馆免费下载保真电子书”的为21%。“从网络下载免费图书”的为19%。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六成读者获取图书的渠道。 购电子书主要图便宜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购买电子书时,价格是读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29%的读者表示购买电子书是因为电子书价格比纸书便宜,其次是,“可以在电脑上阅读”,17%,“不占地方”,17%。另外,有15%的读者表示查找便利,有14%的读者表示购买和复制粘贴方便。 在电子图书中,读者需求量最大的是词典等工具书,约为43%。其次是小说、散文、生活指南等休闲读物,为40%,期刊为30%。此外依次为“经营等理念更新很快的图书”、“计算机、编程类图书”、“教材辅导类”,“学术著作”和“古代典籍”是读者选择最少的两项目。 去书店买书太花时间 “去传统书店购书不方便之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有43%的读者表示最不方便在于花费时间。此外,有34%的人认为路途太远,有33%的人认为书价太贵,28%的人认为买不到需要的书,有20%的人认为太拥挤,还有15%的人嫌书店不是24小时营业。 此次调查显示,有27%的读者表示在网络买书支付货币方面不方便;有23%的读者还没有接受网上阅读,更喜欢传统的纸介图书;有20%的读者认为送货太慢;有20%的读者认为购买操作太复杂;还有16%的读者认为买不到想要的书。显然,网上书店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这也给网络书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事件 “先行电子书”诞生 6月8日,由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先行电子书”《不是天使、不是魔鬼》正式在互联网诞生。为该书出版提供技术支持的方正电子公司副总裁周劲认为,这将是中国图书业标志性事件。 作家出版社: 主要目的是尝试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潘宪立向记者介绍说,以往,图书出版一般是只出版纸质图书,近年来,随着网络阅读的发展,部分出版社在纸质图书出版一段时间后,把图书内容转化为电子书,在网上销售。《不是天使、不是魔鬼》则是中国第一本由出版社选题策划,先出版电子书,再出版纸书的正式出版物。 对这样一种做法,潘宪立表示最主要的目的是“尝试”。“现在在网上看书的以年轻人居多,而年轻人常常有种从众心理,我们希望电子版图书和纸介图书的销售能形成互动。”而且他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 因为省去很多纸质图书出版的成本,如纸张、印刷、运输等,这本书在网上销售价格是6元,而一个半月后出版的纸质图书定价约为19元。对于这本书未来的销售,潘宪立认为,先出纸质书后出电子书与这种尝试性做法相比,后者至少不会比前者销售的数量少。而且,如果此次尝试的效果好,作家出版社以后将继续在网上推出更多的电子书。 方正电子公司: 电子书产业破冰之举 对《不是天使、不是魔鬼》的问世,方正电子公司副总裁周劲认为其意义重大,会成为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01年我开始做电子书,对电子书出版社的态度都不积极,有很多顾虑,授权我们做电子书的都是市场上已卖不出去的旧书。2002年后慢慢有了变化,一些出版社开始重视网络,愿意把一些比较优秀的图书做成电子书,到去年我们与约100家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基本上纸质书出版三个月后电子书就能问世。但仍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先出电子书,后出纸质书。” 因此,周劲非常感谢作家出版社肯第一个尝试这种出版模式。“这是一个信号,在未来二三年内,电子书肯定会成为出版业的重要内容。在这之前,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正是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他说,目前他们的平台已经有21万册电子图书,平均价格在5-10元,是传统纸书价格的1/3-1/4。“以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图书馆,但以后重点是网民,要让大家意识到电子书的存在,让他们了解电子书,并养成阅读的习惯。” 作者朱星辰: 不太明白电子书概念 《不是天使、不是魔鬼》的作者朱星辰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在这部书中,她以当代大学生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姐妹对人生与情感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读者群来说,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在网上销售的。 有意思的是,作为第一个在网上出版图书的作者,她本人对电子书并不了解。“我很喜欢在网上看东西,但还不太明白电子书的概念。”她认为,采用电子书先行的方式对她作品的销售至少不会带来什么坏影响。“网上销售的同时也有试读的选项,读者在买书前可以先看看部分内容,以决定是否再买。这些对图书的销售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未来图书在网上还是书店卖得好,她认为没有确切答案,要看当时哪种阅读情况更方便读者。 声音 出版社: 网络出版细节待完善 记者针对网上购书以及电子书的出版情况采访了5家出版社,他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阅读的趋势,并在积极开展其业务。 在电子书业务方面,有3家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但图书数量非常小。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方面与其他公司合作,一方面也在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出版传统图书的同时,将这些书转化为电子书,在网上销售。这家出版社市场部主任蔡继辉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我们的电子书不是很多,销售业绩仅占全部销售业绩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对其发展非常有信心。” “虽然网络出版是趋势,但这方面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是和作者签合同时,要对电子版权进行商议;另一方面硬件和平台要达到一定条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部的刘兰这样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出版社都充分认识到网络出版的美好前景,但对于网络出版这些出版社都有自己的顾虑。“电子书现在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赢利模式还不成熟。”“在防盗版方面我们也有担忧。”……出版社认为,随着细节的完善,网络出版将是出版社未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读者: 花钱下载看书习惯需培养 由于网上书店出现时间比较久,很多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网上买书已经能够接受,并养了一定习惯;但对网上付费下载,然后在电脑上阅读还很少有人尝试。一位杂志社的编辑人员告诉记者,他平均一个月在网上书店买书三次,平均三个月去一次传统书店。“虽然偶尔也会在读书频道免费看一些网上连载的小说,但从没尝试过花钱下载小说看。”在了解到电子书价格只有传统图书价1/3时,他才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说自己会试着先买一些流行小说。“这是习惯的问题,当初在网上书店买书时也不习惯,现在已经成为经常性的行为。” 一些年龄较大的读者对网络买书看书则表现得比较陌生。记者认识的一位50岁左右的朋友曾经试图在某网上书店买书,但尝试几次都操作失败,最后不得不去传统书店购买。同样,对于电子书,他们更是觉得陌生。网上花钱买书然后通过电脑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在他们看来有很多不方便和不习惯的地方。“比如我不能随时随地地看书,而且看纸质图书的感觉与在电脑上看书感觉还是不同。” 信报记者 赵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