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化新闻 > 汉语频道 > 正文

李少君:草根化进程中的诗与诗人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04 18:45   新京报

  海南评论家:李少君

  总体而言,我坚持认为当代汉语诗歌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中,而且由于新诗起点很低,很容易被超越,我们可以说迎来了朦胧诗第三代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但说达到顶峰仍然为时尚早。我个人对当代汉语诗歌充满信心,我以为如果我们真会有一个什么“文艺复兴”,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复兴诗歌。

  几年前我提出诗歌的“草根性”,只是有感于在一些偏僻乡野也有新诗的喜爱者和优秀诗人,认为这是五四期间从西方模仿学习引进来的新诗终于逐渐草根化的证明。不想这两年网络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在网络上,诗歌出现了某种狂欢状态,近万个诗歌网站与同人刊物互为呼应,造成奇观,2006年更达致高潮。有人甚至夸张地称这可能成为某种“转折点”,当然,其前提是2007年恰好是新诗诞生90周年。不过,其他一切还在照旧,天才的或者勤奋的诗人们仍在写诗,诗歌活动还是此起彼伏,国际交流更加活跃,诗集出版日趋增多,在传媒的介入下,诗歌事件诗歌现象也越来越娱乐化……

  年度引人注目的诗人

  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李亚伟。这两年,被遮蔽多年的李亚伟逐渐成为诗歌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年初,其诗集《豪猪的诗篇》创下近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高位,两版近3万册,之后数项诗歌大奖纷纷落在他头上。可见,诗歌永远是公正的,优秀的诗人和诗歌总会脱颖而出。

  另一位则是云南诗人雷平阳,雷平阳写诗多年,突然由于一首形式独特的诗作《云南兰坪县境内流入澜沧江的三十三条河流》引起网络和媒体的激烈争议,这首诗仅仅罗列了这33条河流的名称。这首诗导致诗歌界对他诗歌的兴趣,其凌厉的对云南山川人物的执着书写风格迅速征服了诗歌界,关于他诗歌的研讨会、以及其诗歌的网络虚拟研讨会都非常热烈,并于年底推出诗选。其影响已不限于诗歌界内部,小说家韩少功、何立伟,评论家李敬泽、谢有顺也对他的诗歌竞相推介。

  另外一些诗人则是以其群体面目让人关注的,比如“打工诗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郑小琼、谢湘南、刘大程、许强等,青年评论家柳冬妩称他们的诗作类似“精神地震仪”,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底层真相及其灵魂颤动。另外于坚、王小妮、王家新、肖开愚、杨炼、臧棣、姚风、朵渔、黄茜等这一年的诗作也值得关注。

  频繁的诗歌活动与事件

  就诗歌现象而言,这一年还是诗歌活动很多:从北往南影响比较大的有北大诗歌节、《诗刊》的青春诗会、中国诗歌学会的系列诗会、新疆的帕米尔国际诗会等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月刊》牵头的“第三代诗人20周年纪念会”,年底在黄山举行。2006年正好是当年徐敬亚等发起的“现代主义诗歌大展”20周年,数十个诗歌流派在一夜之间涌现,蔚为大观,但也留下诗歌界从此重观念理论轻诗歌文本创作的后遗症,观念诗歌很长时间占据主流。如今,第三代人诗歌这一概念获得广泛认同。客观评价,第三代人诗歌继朦胧诗之后,启示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个方向和可能性,但作品还是弱于口号。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情况正好相反,大量的诗人和诗作涌现,却没有什么理论评论来概括,比如杨键、桑克、江非、陈先发、黄灿然、叶丽隽、古马等人的创作。

  公开的诗歌报刊一如既往,其中《新京报》的诗歌版具有重要意义,使当代优秀诗歌走入普通百姓;同人刊物仍然层出不穷,比较好的有《诗歌与人》、《白》、《诗歌现场》、《海拔》、《新诗》、《剃须刀》等。《第三条道路》、《低诗歌》则以其豪华包装让人惊叹,澳门的《中西诗歌》因其特殊性及包容性在其中独树一帜,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诗歌事件与网络关系密切,也使非诗因素大量搀杂进来,诗生活、或者、天涯诗会、诗江湖、扬子鳄等网站经常会有诗人之间的恩怨或论辩,不过大多让人见怪不惊了。“梨花事件”掀起大波大澜,让人感觉复杂,一方面让人同情诗人因个别草率之作遭彻底否定,加上个别媒体炒作,并牵连大众对整个当代诗歌的印象,另一方面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优秀诗歌的极度渴望。而其背后,却是大量优秀的当代诗歌得不到广泛传播,这其中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值得深思。

  不过,我仍然要高度评价网络对于诗歌的作用。在我看来,网络基本完成了新诗的草根化,使得即使地处偏僻的诗歌喜爱者也能接触到最经典最好的诗歌,这时,诗歌不再是某些人和阶层的垄断之物。无论你在北京还是某个偏远乡村,只要你能上网,你的起点就和别人是一样的,这时候,就可能出现像唐朝李白那样来历不明的诗歌天才。李白究竟来自何处,谁都不知道,但他的诗歌天才迅速征服别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天才,说不准就出自乡村。

  诗歌理论与诗歌争论

  诗歌理论的建设一直很艰难,但总有人在努力,北大谢冕、洪子诚等主编的《新诗评论》,视野广泛,高屋建瓴,将海外汉学家如宇文所安等的研究也纳入其中,影响越来越大;徐敬亚在《特区文学》继开辟十大评论家联系评论专栏之后,又开辟十大版主联系荐诗专栏,把诗歌理论与诗歌实践、诗歌现场紧密联系,颇见成效;南方出版社的《九十年代以后———当代汉语诗歌论丛》一书,专门开辟“诗人评传”,将诗歌创作与诗人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诗歌研究与批评的一个新方向。

  诗歌争论总是难分难解,年中,谭克修等批评“小文人诗歌”自娱自乐,不管世事,朵渔则对此予以反驳,反对道德批判,强调诗人的常识感和个体性;接着由“梨花”事件发端,掀起更广泛的激烈争论,80后作家韩寒借助市场优势,将艺术至上但在现实中“毫无用处”的诗歌予以蔑视,部分诗人奋起反击;年底,由于一篇梳理当代诗歌的文章,臧棣、孙文波又与人展开了争辩……由于当代汉语诗歌仍在成长之中,关于当代汉语诗歌的争论,是难得一刻消停的。

  总体而言,我坚持认为当代汉语诗歌仍然处于上升状态中,而且由于新诗起点很低,很容易被超越,我们可以说迎来了朦胧诗第三代之后的又一个高潮,但诗歌界不必得意的是,说达到顶峰仍然为时尚早。我个人对当代汉语诗歌充满信心,我以为如果我们真会有一个什么“文艺复兴”,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复兴诗歌。在物质主义潮流的冲击下,我们很多人似乎忘了我们曾经是一个“诗国”,诗歌在古典中国具有宗教的地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现在有些人鼓吹读经,我以为,可以先从读诗开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