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十年之前,万科的一哥王石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出镜率,但是已经有人上门找他张松献图,说中国有十亿人(那时候还是这个数据),不如我们一起搞个鞋厂,一人买我们一双鞋利润就可观了。
这样的说法在互联网热潮里面大家也屡见不鲜了。所以在互联网缺氧的时候,这一次收费的时候,也有人这么算一笔糊涂账,说现在咱们有八十多万主页用户,其中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交费,咱们就发大财啦。看来,有些人是会不止一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的。
其实和几个骨灰级的网站管理者私下谈到这个问题,他们颇为痛苦地说,所谓的免费收费的争论其实不过是文字概念游戏。“要能够收得到钱,早就收了。主要是收不上来,与其有个规矩做不到,还不如干脆做好人说免费好了。”
1998年6月,我开始上联众下象棋的时候,他们公司的朋友就天大面子地说,让大家快点去玩,说是头三个月免费,以后就没这便宜事了。结果日复一日,三个月后还是说免费。这朋友以后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就变成大家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好了。
留恋免费午餐的中国网民并不是一个少数群体。几年来中国的网站发展得快,依靠的重要手段就是提供免费服务。说句良心话,如果不是免费,很多网站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知名度,更加不可能吸纳这么多风险投资进入。当初网站觉得免费可以拉来用户,实现自己的下一步发展计划,本来就是甘心做黄盖,没什么好抱怨。那些因此上市圈钱的网站更加可以说是既得利益者,大可不必现在突然变脸,化身作苦主状——现代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都是靠博弈来取得平衡的,网站和用户之间也是不断转换角色强弱的,就看谁需要谁多一些。
上面的故事还有下文,当时的王石多个心眼,问了出主意的神人一句,那么这么多鞋厂,为什么一定要买我们的鞋啊?此君说我有营销办法啊!好在老王当时就明白这样的做法有多傻,否则真的投钱进去打水漂一定输得只剩下一屋子鞋子,没有今天的风光了。
现在收费的问题其实可以简单一些,就是网站你真的有我需要的东西,而且要价不是太高的话,用户还是愿意花钱的。对于网站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同样的服务,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异?例如那些收费邮箱,那些条款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没劲:丢信了就赔偿二十元,我花这钱有毛病啊!
以会员制服务来区别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向会员和非会员提供不同等次的服务,是网易、腾讯、联众等网站祭出的杀手锏。不过也就新近加入收费大军的联众的方案有点意思。做软件出身的鲍岳桥在客户端开发方面自然别有一番考虑,例如宣布今后新的产品将只有会员可以获得,至少让人觉得有点会员的感觉。更吸引人的是,会员可以参加每月都有的网上赛事,除了物质奖励,更有一局成名天下知的诱惑,赢家的感觉比我光是劈了对手但无人喝彩要快意得多。
最大的卖点还是可以有机会获得国手一级大师的在线辅导,我接触几个棋类大师都答应会参加联众在各地的巡展并向会员现场讲棋、切磋,像我这样好歹混到市一级棋手的人,平时专门约个大师下棋既花时间还要天大面子,现在能够花钱搞掂,至少免去舟车劳顿之苦。我有一个在深圳的朋友,就是那个100美元下一盘棋的富人,也举双手赞成联众此举,因为日后他和别人结算的时候就不需要现在那么麻烦,用联众的积分兑付就好了。
虽然毛病多多,但是总算有千万用户的腾讯也推出了QQ会员卡服务,不管怎么样,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而且使用惯了,要换一个也挺麻烦的,这个花点小钱,说得过去。
当然,这些网站的头头还在担心,几乎没有一个网站独特到没有竞争对手,推出会员制服务的网站除了要和自己的免费服务竞争以外,还要时刻提防着不定哪个钱还没有烧完的同行推出同样内容的免费服务,尽管理论上来说大家将来都要收费,可是网站竞争的历史上从来不乏那些一场混战之后大家都伤了元气的先例,不过这就不是我们操心的事情了。
有竞争才好嘛。你们谁胜谁负?whocares!
(文—陆新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