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城市报业大战烽火录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0 15:33   新周刊

  每个城市的报业在喧闹的城市里总是一个孤独者。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整天自吹自擂的孤独者,“昨天本报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应”、“打爆了报社电话”、“市长亲自过问”云云,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受宠。

  城市仍然在喧闹中按自己的定律流动,只不过多了些好动分子在旁煞有其事而已。

  这里,我们开列城市报业大战烽火录,以见证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存在。

  和北京、广州、成都和沪宁这群正在火爆中的城市报业大战不同的是,武汉、郑州、长沙以及杭州、深圳这些城市属于战火的二线,它们或许正处于蓄势待发中,或许处于疯狂过后的冷静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本准入和时机成熟,它们随时都可以喷发。

  北京战区:号角已经吹响

  [兵团]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劳动午报经济观察报精品购物指南华夏时报

  [领军人物]崔恩卿朱德付肖培何力陈星王彦杨平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北京这么多的报纸,数量多,品种繁,名字正、派头大、行业全。据统计,目前至少有二百家以上的报纸在分割北京报业市场,一旦真有了气候变化,岂能没有风吹草动?

  北京新做娱乐报纸的是《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娱乐信报》有姜昆40%的股份,由姜昆的昆鹏网合作主办,业务上则由中盘雄起过《北京青年报》的老社长崔恩卿掌舵。姜昆是个演员,做网站是三流,办报纸,则是五流。虽有能人相助,依旧无力变天,《北京娱乐信报》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份的《北京广播电视报》的出现。

  北京各大街道的路牌、电台、地铁站上蜂拥而至的《京华时报》的广告让人有身处一年前网络热潮的感觉。对一个拥有5千万先期资金投入,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背景和资本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北大青鸟”支持的新报来说,《京华时报》的成功企图“昭然若揭”。《京华时报》——正像它自己所标榜的一样,要成为“北京人的都市报”。这显然是在和立足北京50多年的《晚报》和90年代雄起过的《北京青年报》过不去。不过5月28日该报面世之后,业界人士夸奖的口气已经更改了很多,纷纷表示新品不尽人意,前途有待观察。

  一直想进军北京报业主流的《华夏时报》最近的定位是做一份中国的主流民营报纸。从《北京青年报》转过来的执行总编杨平准备以三年时间做成中国主流民营报业的雏形。计划7月份左右推出新版报纸,力图一搏北京报业空隙。

  想和《晚报》和《晨报》分切“蛋糕”的是新出的《劳动午报》。《劳动午报》从原来的《北京工人报》脱胎出来。后被招安到了京报集团,加上了“劳动”两个不伦不类的字眼。不知道他们所瞄准的是哪些劳动者?

  《京华时报》出台的那天,《北京晨报》在北京推出中国第一份宽带《晨报》。读者利用专用浏览软件,就可以阅读当天印刷出版发行的报纸。从《晨报》弄出的这个不大不小的噱头来看,它也真是感觉到了压力。

  《经济观察报》——北京4月推出的一份新财经类周报,跟南方的《21世纪经济报道》在拼抢同一块专业“骨头”。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跟网络泡沫一样的问题,资本的反复性——可能是它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业界已经有很多人对传媒这个行当的热潮提出了冷静的看法,认为传媒是新一轮的网络泡沫,是又一次的圈钱游戏。反对者也云:似乎不能凭借惯性思维和简单的经验判断来得出结论。稍懂报业历史的人都知道,现代报业的彻底实现是在商业化大行其道的美国19世纪90年代,一条“90年代的分水岭”将现代报业的商业化、社会化和垄断化等特点阐述得清清楚楚。商业报纸要取代政党报纸成为报业主流;报纸发行要越过政界、知识界和社会上层,发行量大增,动不动就逾越百万份;报纸竞争之后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兼并现象。聪明的人都能看出来,北京报业市场根本没有一条合乎现代报业大战的“底线要求”。

  一位传媒热潮的反对者说:“报业大战”,与百姓有什么关系,买哪份不都一样吗?北京,报业大战的号角可能已经吹响了,但是高手从来都没有真正上过路。

  (文—萧三郎)

  [大事记]

  1999年,新闻出版署等多家单位就报纸产权问题联合发文将《中国经营报》社长王彦免职,《中国经营报》及子报《精品购物指南》由社科院属下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全面接管。

  2000年元旦,《北京青年报》100版庆祝新千年,创北京报业记录。

  2000年3月,拥有《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北京晨报》(与《北京青年报》合办)、《北京经济报》和同心出版社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

  2001年,《北京娱乐信报》、《劳动午报》等报纸进入北京市场。

  2001年3月,《北京青年报》搬进两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大厦。

  2001年4月,经济类报纸中,从《中国经营报》和《中华工商时报》旁边杀出《经济观察报》。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登陆北京报业市场,同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成都战区:温润的城市火爆的报业

  [兵团]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原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原蜀报四川青年报

  [领军人物]李之侠席文举何华章陈岚妮黄远流李宇西王洪

  80年代以来,《成都晚报》乘着“晚报热”的东风与市场先入优势发家致富,垄断了成都报业庞大的市场,因而身家过亿。然而日进斗金的它吃香喝辣时,不防《华西都市报》在报界奇才席文举的指挥下跳将出来发难,吵着糖要“大家吃了大家香”。在其的背后,是同样伸着一双怯生生的手的《成都商报》。于是同城相煎的一幕在这个温润的城市上演,结果是两个年轻力壮的后生打得老将每况愈下气息奄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外部资本渗入成都报业。财大气粗的资本巨头,动辄一掷千万扶持报纸,于是一大批新的面孔出现在市场上。《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一个个浓装艳抹,迫不及待地登台亮相,传媒市场上一下子热闹非凡——

  新闻战: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就有记者出现。有人戏言,记者同杀人犯跑得一样快,只是杀人犯是急着跑离现场,而记者是冲向现场;

  广告战:报社广告部的人满天飞,搞得企业老总们直呼“防火防盗防记者”。广告价格也乱得一塌糊涂,最高者10多万元一版,而最低者已经突破2000元一版;

  发行战:你搞敲门发行,我就上门服务还赠送报箱加抽奖;

  价格战:报纸售价普遍低于成本价,《商务早报》创刊时每份零售仅2毛钱,《四川青年报》与《天府早报》曾经免费向市民赠阅……

  明眼人说,成都报业竞争的背后,其实是资本与资本的较量与搏杀。

  但即便如此,成都报业仍掩饰不了其低层面竞争的衰弱体质。有人说,正是由于其办报水准的整体低下,才使竞争既惨且烈。试看今日之中国,有哪几个城市的报业竞争像成都这样,七家从定位到内容到版式等几乎都一模一样的报纸拼杀得一地鸡毛?又有哪几个城市的报业像成都一样,整天吵吵嚷嚷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在人文的高度上整体贫血,一如激进者批评这座城市的农耕文化: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像。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成都报业贫富悬殊,富者年广告收入高达2-3亿元,而贫者资不低债,亏损额已高达3800万元。

  尝尽了竞争之甜也受够了竞争之苦的成都报人还目光如电,盯上了毗邻的重庆与昆明。他们骑马跨刀呼朋引伴,一路杀去异地办报,克隆出一个个成都报业来。于是春城昆明的报纸火了,一份报纸一度卖到5分钱。山城重庆也一下子冒出七八份市场报来,各报的户外广告排满雾都弯曲的车道两侧。

  报业竞争的白热化反衬出成都广电业的苍白。唯一节目上天的四川电视台落地无声,在省内的收视率据悉仅为1.32%,广告虽反常地年年上升,但也才1个多亿,抵不上《华西都市报》的一半。成都电视台、经济电视台、有线台,名字倒数得出一大串,但节目名利双收的却乏善可陈。惟有一个“今晚8:00”,以小焦点访谈的口号略略安慰沮丧的成都电视人。

  竟有托普集团在今年大举进军传媒业,狂注资金2000多万进入《商务早报》与《蜀报》,意欲建立其传媒帝国。可惜好梦未竞,两个月后就传出这两家报纸被砍的消息。成都报业的巨变惊醒了资本进军传媒的春梦。据悉,这次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果,将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即将成立的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紧张对峙,成都报业散兵游勇的竞争时代宣告结束。但圈内人预测,报业竞争并不会因此而消减,反而可能因此而更激烈。只是大家一致认为,办报水准将有所提高,低层面的竞争将渐渐消失,至少,不会再是“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看点歪录像”了。

  (文—游子、陈晓彦)

  [大事记]

  1995年1月,《四川日报》的子报《华西都市报》问世,年底日发行量便达到10万份。

  1995年8月,《成都商报》突变为市民报,全盘模仿竞争对手《华西都市报》并取得成功。

  1997年,《成都商报》牵头成立博瑞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3亿元,到

  1999年飙升至5亿多元。

  1997年12月,《成都晚报》为挽救竞争中已经出现的弱势状况,被迫改为早上出版。

  1998年秋,《蜀报》与《商务早报》等两家市民报加入报业竞争的圈子。

  1999年夏,《天府早报》与《四川青年报》又奋不顾身地跳进报业竞争圈。

  1999年6月,《成都商报》下属企业博瑞公司购买四川电器27.65%的股份,从而巧妙地完成了报纸借壳上市的惊险一跳。

  2000年9月,中国西部首家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2001年5月,成都报业风云突变,《蜀报》与《商务早报》被有关当局清理出报业市场,同年6月,《成都日报》打出招聘广告,决定在7月1日正式出版,据悉将据此成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

  广州战区:三国演义变数未定

  [兵团]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粤港信息日报足球报南方体育21世纪经济报道

  [领军人物]黎元江许光辉李孟昱程益中沈颢

  “广州一日游”还是去年由市长林树森首先倡议的广州旅游资源推广方案,而大多数广州市民还不知道的是,“广州媒体三日游”正在潜然兴起,这个提法听起来有点可笑,可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国内媒体中的杰出地位,内地的媒体纷纷派出专人前往广州这两个报业集团观摩学习,各式观摩团络绎不绝已成圈中故事。

  的确,广州人应该为广州媒体们喝彩:《广州日报》年收12亿成为市属企业第二大纳税户,《南方日报》一直以来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省级党报,《羊城晚报》的新闻话语权在全国一直甚有口碑,要“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广告收入一年翻一番扩张速度之快为人咋舌,老牌《足球报》和“狂一代”的《南方体育》展现广州媒体在体育报刊上的突出势力,今年才创刊的《21世纪经济报道》架势逼人俨然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这个时候,也许已不用提《南方周末》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纸风行”了……

  和别的城市报业大战不同的是,广州报业竞争虽也激烈,但却从未出现恶性价格战,在别的城市屡屡大搞低价战略甚至是免费占领市场的竞争方式,在广州传媒人看来都形如儿戏,价格永远是其次,报纸的质量才是首要问题;别的城市今年陆续出现的报业整合事件,其实广州在1999年甚至更早时间已经开始,三大报业集团已经规模化运作了;当别的城市为传媒人才缺乏或人员流失大为头疼的时候,广州已经对人员流动习以为常了,广州媒体长期形成的理性发展策略和完善的资本经营作风,已经成为一种人才的磁力了。

  也许,广州媒体的神奇磁场得益于恰好的“三国”和仍在变动中的“演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如蜀国,原社长曹淳亮奉行战术主义,他创造的“新闻连载”体裁、策划的千里追猪记、树立的好军嫂韩素云等都写进了新闻学院案例,其足智多谋有如诸葛亮,创办《新快报》试图解脱晚报危机一统早晚报市,有如孔明六出祁山,可惜功亏一篑,晚报集团不得不采取三国演义后期蜀国般的韬光养晦策略。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如魏国,黎元江正如霸王曹操。黎元江一上马就大刀霍霍搞自办发行,在全市范围内打造百家连锁店,建造全亚洲最大的印务中心以及北上寻求著名学府的博士硕士加入等等举动豪气逼人,犹如曹操积粮纳贤迅速一统北方的气势。三国中以魏国最为强盛,黎元江的《广州日报》也是财大气粗,推出全彩40版的《信息时报》也只卖5角,可见资金的充裕!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如吴国,吴国多将才,孙策、孙权、周瑜、陆逊们层出不穷,现在的南方报业也是人才鼎盛:程益中、沈颢、刘洲伟、陈朝华等杰出报人令旁人艳羡三分。吴国能联合魏国灭蜀国,在于将才的充裕和不拘泥于一人之力。当别人沦于套路的时候,人才架构合理的南方报业以其新传媒势力的名义如走马花灯般眼花缭乱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戏说广州报业也许过于小说化和理想化了,实际上,当前广州报业变数甚多。一方面广州报业自身仍在演变,《羊城晚报》的印务中心也在建设中,一旦投入使用,晚报施展的空间将大为广阔,不久前晚报滚动印刷报道“广州体育馆爆破”,就痛快地告诉了广州的同行,最会做新闻的还是《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具备了雄厚的资本,但如何用好资本的力量,仍是疑问;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周末和都市报屡屡涉险,不得不让人担心。另一方面,当外部资本开始渗入传媒业的时候,广州报业应该惊醒的是,为何最近的资本注入和自己挂不上钩?当外国传媒势力觊觎中国和未来的大传媒革命后,广东这群“三国英雄”还能像现在这么威风吗?

  (文—令狐磊)

  [大事记]

  1996年5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成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

  1997年7月1日,《广州日报》推出97版香港回归特刊震动报界。

  1998年10月,《羊城晚报》出版40年精选回顾辉煌。

  1998年4月1日,《羊城晚报》推出《新快报》挑战日报市场。

  1998年5月18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同时成立。

  1998年6月,《南方都市报》折腾世界杯打响第一战役。

  1999年,广州报业的大整合年。

  2000年,《南方都市报》扩张到72版成为中国每日出版版数最多的日报。

  2001年5月,风行深圳的《南方都市报》遭深圳封杀,是月广州日报旗下《信息时报》改四开版综合日报。

  沪宁战区:嘈杂经济巨头寂寞的报业

  [兵团]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新闻午刊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上海)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南京)

  [领军人物]金福安寿光武陆炳炎徐沪生(上海)周正荣田涛关文黄铁男秦继东(南京)

  时至今天谈起城市报业大战时,沪宁是一块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这丝毫也不能说明这里寂寞,寂寞永远只是相对的,来自于内心的体验往往并不能代表虚华浮世的状态。冷静地看待沪宁两地江湖在过去两年里所演绎的历史,他们的区别还是显在的,寂寞是同样的寂寞,而寂寞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由。

  上海,这个可能在东亚发展得最为瞩目的经济区,有着无比活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广告市场,这一切任何一个媒体中人不可能熟视无睹。在湖南电广创造了电视神话后,上海广电也随即在世纪之交完成了它试图成为航母的重组;上海城市报业的老大——文新报业集团也是一种带有搭售性质的合并,遗憾的是在这些老牌传媒的合并进程中,并未创造出什么新的神话来,抱怨倒是不少,所有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能见到的弊端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影子。所幸的是,经济上的富足掩盖了体制上的薄弱,媒体的日子并未因两年来的碌碌无为而惨淡。巨大的市场空白也使成功来得相对容易,一张克隆了英国《timeout》的城市生活指南周报——《上海一周》,在去年年底推向市场后,这张原名《上海文化报》脱离了老态龙钟的文新集团后,立即焕发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力。短短百天之内,就实现了盈利。一个看来已无新意的策划只要脱离体制在上海就能获得如此轻易的成功,这不能不让外人想入非非。

  与上海相比,南京城市报业的日子要热闹得多,也要惨淡得多。这个有着“大萝卜”称号的城市正以“价格盆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市场中的媒体自然不能除外。1999年5月9日,以一家小报面目出现的《江苏商报》在开出了两毛一份的优惠价后,一时间江湖大乱,依靠价格进入市场使媒体业突然出现了一场意外的“繁荣”,当随后而出的《现代快报》将价格创到一毛的新低后,全国都在惊呼!在一个本不算太大的城市里,早晨的报摊上竟然有8张报纸在同时叫卖,不一样的背景,一样低的价格,当市场上已经沦为一毛的报价不得不靠行政力量被提升到三毛的时候,报业的狂飙突进让读者和身处其中的传媒体会到了市场带给他们的急速膨胀的快感和阵痛。

  这是一场本身就与所有的市场游戏规则格格不入的战斗,即便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公式来计算这些报纸所面对的经营状况,也很容易得出他们在玩一场需要有大量赌资的你死我活的豪赌。在南京,除扬子一家报纸盈利,其余各家无一不面临亏损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少则数百万,多达上千万的亏损使得一些并无资本背景的报纸不得不面临倒闭或者易主的窘境。这场本就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战争并未触及从内容到经营上的真正桎梏,在媒体泡沫还未到来之前,南京可能已经经过了一轮泡沫的洗礼。

  地域文化并不能左右的沪宁媒体更多期待的正是一场真正的“体制风暴”。而事实上,

  “体制风暴”从来都不指望体制自身,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加快,这种预兆日益明显。在上海,时代—华纳、维亚康姆等众多境外媒体巨阀频频出水,并安下了粮草官;在南京,经济上的弱势使得资本的进入呈现另外一种景象。4月份,广东神秘资本入主《江苏商报》,几乎与此同时,《经济早报》也称找到了新的东家,本地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其救命稻草,就连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主办的《江南时报》也不甘寂寞地声称有了一千多万新投资。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嘈杂的沪宁江湖上,可能正是这种反常的寂寞让它包含更多的可能,有空间就有可能,谁能说,日后的媒体江湖上不会有沪宁报业军团的身影呢?

  (文—牛吃草)

  [大事记]

  南京

  1999年5月9日,报人黄铁男祭起《江苏商报》大旗,以两毛钱的报价杀入市场,引发南京报业大战。

  1999年7月,《现代快报》以一毛钱的价格强力介入市场。

  2000年2月,在宣传部主持下,几家报纸达成关于报价统一为三毛的备忘,但不久,《现代快报》打破默契,报价恢复为一毛。并迅速上扬,发行和广告危及《扬子晚报》。

  2000年11月,新华报业属下《每日桥报》更名《南京晨报》,阻击快报,引发新一轮报业大战。在负债经营中,有着后盾的《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三家得以硬撑,形成早报三分天下,而其它各家日渐微弱。

  2001年5月9日,《江苏商报》宣布引资成功,同时该报改版,转向经济,表明退出综合性早报市场的争夺。同时,《经济早报》也易主成功,《江南时报》也积极融资,南京报业出现分化。

  上海

  1998年8月上海《文汇报》与《新民晚报》合并组成文新报业集团,随后,上海解放报业集团成立,上海报业市场形成了两大报业集团主宰的格局。

  1999年底,《上海商报》开始资本运作,虽建树不大,毕竟为资本进入作出了尝试。

  2000年10月12日,《上海壹周》创刊号在上海各报亭出摊。一张垂死的《上海文化报》在脱离了文新集团后,改头换面成《上海壹周》后,奇迹般地复活了。

  2001年4月,解放报业集团下的《新闻晚报》诞生,试图以全新的市民报纸形象向不温不火的上海报业市场里放个炸弹。


新周刊网络版10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