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现场:两棵树和一条路的“搏斗”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0 15:47   新周刊

  香樟是杭州的市树。树龄分别为500多年和300多年的两棵大香樟,一起长在杭州市文晖路与上塘路的岔路口。

  去年此时,这两棵大香樟开始成为障碍,挡了杭州市政府决定当年动工的上塘路高架桥的道。在杭州市的城市规划中,中河高架桥向上塘路延伸,并与上德立交桥相连。这是杭州市目前唯一的一座高架桥,中河高架桥建成的部分就投入了8-10个亿。

  2000年5月,当中河高架路延伸到上塘路两棵古树,搏斗开始了。

  移树,还是路改道而修?杭州满城争说树与路的得失存亡。

  两棵古樟树——实力:南面树龄300年,胸围285厘米,北面树龄500年,胸围395厘米,树高14米,根系连体,皆属国家一级古树名木;人气指数:生在文化古都、旅游城市,拥护者众;弱点:不是珍贵得濒临灭绝的物种,有人觉得为了保它而耗资巨大不值得。

  上塘路高架桥——实力:投资巨大,路高8米,身在杭州市的城市规划之中,不能不修建,且是贯通杭州市南北向快速通道的组成部分;人气指数:它所连接为一体的是杭州市唯一的高架路;弱点:高架路的发展可能破坏城市景观,有人觉得为了环保而改道天经地义。

  一年过去了。2001年6月4日晚,两棵古樟树连体迁移到了70多米远的文晖路口,但政府为之花了近400万元。

  中国的城市建设肯定会一次次再面临古树与修路的问题。杭州的意义在于,它可能是一个经验,也可能是一个教训。

  眼下的杭州,正在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杭州有6300多辆的士,每辆后窗都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绿色杭州,人间天堂”、“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等招贴。

  第一回合:传媒宣战

  2000年5月,就在中河高架路延伸到上塘路段前戛然而止的时候,杭州传媒抛给了杭州人一个树与路孰输孰赢的话题,击起满城千层浪。保树派认为:“高架桥的寿命能有几十年?古樟树已经活了几百年呀。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毁绿破绿就是对城市的破坏对人民的犯罪。”保路派则说:“从杭州整体城市规划、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这两棵大樟树可以迁移,这叫不破不立。樟树和高架路,应该说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不能因小失大。”更有市民建议:“如果是钱的问题,我们可是募捐。”

  传媒的市民热线打爆了,杭州市12345市长热线也是人声鼎沸,热烈之余无人提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游北京天坛公园时的感慨:“以美国科技实力,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复制出你们的寰丘和祈年殿。但复制这些古树,却必须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第二回合:专家会审

  第一回合造热了气氛,是非曲直得问专家。

  杭州市市政规划设计所所长陈茜干了十六七年规划设计,冷静,健谈,专业气质。作为上塘路高架的规划方案设计者,他说:“杭州南北向的通道不够。我们做高架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1998、1999年做规划时就为古樟树做了保留与迁移两个方案。”陈茜是保路派:“我觉得移树是好事情。现在的迁移是保护古树新的方法的尝试。如果技术成熟的话可以借鉴,在西湖风景区内,在南山路、虎跑路上,有很多古树其实对路对交通都是有些影响的。”

  花那么多钱来做这件事值不值得?——“不能这么说。作为一种尝试,在今天经济和技术水平上能这样把它保下来,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学道路学的人都知道,见到一棵树就要改道并不那么困难。但绕道会使道路等级差一级。”

  园林文物局、环保、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坐在了一起。初步认证,不移树的话,只要空间够大,将樟树夹在高架路中间,对它的生长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高架路从樟树处分叉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第三回合:全国招标

  第二回合制造了悬念,但答案在这一回合揭晓:移树。

  迁移古树,杭州无前例。2000年11月27日,杭州市专门成立的上塘古树迁移招标小组,正式面向全国招贤。当天就来了三家自称“肯定能移活”报名竞标者:上海联盛建筑有限公司(和上海园林科技发展公司联手)、辽宁抚顺波顺有限公司、杭州银河防汛物资有限公司。

  12月1日是报名截止期,短短4天时间,就有16家公司争当搬运工。它们来自江西、石家庄、哈尔滨、张家巷、省内等地。在后来的竞争中,许多单位如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园艺系、上海园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郑复均(四代皆植香樟)因为缺乏资质而竞标告败。

  第四回合:专家评标

  截标时,剩下5家公司:杭州银河防讯公司、申华市政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城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富阳园林工程公司、省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的一家公司因迟到而被取消资格。

  2000年12月22日,上塘路古樟迁移方案评标会议。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无锡、杭州的13位著名园林专家从5个竞标方案中择出最佳。

  会议延迟了两个半小时才结束。专家眼里的最佳方案是——方案一的工程部分加上方案四的园林部分(以方案一为主),两家携手合作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方案。方案一是杭州银河防讯公司联合浙江顺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及杭州强符园林绿化建设公司共同设计的,而方案四的主人是浙江城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大树迁移的详细方案还没有最后定夺,但初步确定先用气囊把大树顶出地面,再移位到附近200米处。

  第五回合:探根求生

  欲移树,先探根,预知存活系数,也为了确定古樟在搬迁时的工程量,究竟要挖起多大的泥球而不破坏树根。

  5月30日下午,记者在杭州采访了探根者,杭州城建园林工程公司总经理盛金海。他说,他的公司已经退出了迁移工程,园文局给了两万块钱方案设计费和探根费了事。

  盛金海回忆说,去年1月5日,他们请了10多名有经验的园林人员,在园文局和交警部门的主持下,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挖坑、探根。“我们是按14米长、11.5米宽、2.5米高来挖的,挖到地面下去1米5,就有地下水,不长根。挖了6个点,按树冠的对称度有选择性地挖。我们发现五六年前这里修公路时挖断过古樟的根。挖断是好事情,须根就会很发达,歪打正着。现在这两棵树最大的根也就是直径五六公分的主根。”

  探根“确诊”结果是:古樟树须根的南北长度已达17米,主根不大,须根发达,迁移后存活率高,可移。此树发现有白蚂蚁。

  探完根后把坑复原,各公司开始报价竞标,价低者得。

  第六回合:报价竞标

  2001年1月18日,询标专家会议;2月9日,又是关于大樟树迁移工程的专家评审。

  迁树报价从900多万到200多万不等。

  盛金海说:“园林部分费用只要四五十万,报价高低关键在于市政工程这一块。我们跟萧山一家单位合作报价700多万,太高了。”

  杭州银河防讯公司报价也高达六七百万。报价最低的是申华市政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68万元。

  结果一目了然。

  原定方案中迁移总重量为780吨。2001年6月4日,一位姓崔的高工告诉记者,实际迁移总重量为600吨。

  第七回合:重金是非

  迁移工程投资定下来之后,杭州市井之间发生了一件奇妙的现象:以往各说各有理的保树派、保路派的意见,现在集中为:花近300万元移两棵古樟树,值不值得?

  竞标者之一的盛金海说:“这个是从环保角度的政府行为,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合算的。如果这个树的物种要灭绝了,如大熊猫,那就值得。移树很伤元气的,国家也不主张。15公分的香樟按杭州现价是600元一棵,1万元可以买17棵,300万可买5100多棵,整条路的绿化面积跟两棵树就是两个概念了。”但从商业角度他还是参加了移树的竞标。

  杭州的前任市委书记撰文说,无此必要移树,砍掉就砍掉了。

  有市民说,300万可以养活多少下岗职工!

  车过西湖,一位的士司机对记者说:“200万可以买多少樟树苗啊。”

  5月31日,京昆大楼五楼,楼下就是那两棵正迁移着的古樟。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演员薛鹏说:“开工也一个多月了,晚上也施工。可用‘劳民伤财’四个字来形容。”

  这时,市民们不仅仅从环保着想了。

  第八回合:鸦雀无声

  但事实上,所有关于花300万迁移古树值不值得的意见都是在民间口头流传,杭州传媒鸦雀无声。

  5月28日,记者打电话给杭州市园文局绿化处副处长韩建国要求采访,他是上塘古树迁移招标小组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拒绝采访,电话中他说了三点:这次移树在全国都是第一例的;市政府有文件,一律不宣传不报道;技术的宣传也要在2年以后,现在都不知道成不成功呢。5月31日,记者再次上门采访,亦遭拒绝。

  据说,浙江省委的领导对于本省传媒关于上塘路古樟树迁移的大量报道及其

  引起的广泛争议非常不满,于是传下话来,让传媒收声。但杭州传媒舆论的的出发点一是唤起环保意识,二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杭州人对古树有感而发。

  传媒造势以后,的确加强了杭州人的环保意识,有很多砍树的行为都被市民向园文局举报了。

  第九回合:迁移多艰

  迁移这把年纪的古樟,最好的季节是春天的三四月份。

  3月11日开始用挖土机挖坑;3月20日剪了第一次枝;3月24日浇好两边的水泥墙;4月,拉来130立方的枕木;4月20日,新树址已挖好;4月23日,钢框运到。

  草绳裹住树身,棕绳捆往护树兜的木板,用液压千斤顶把钢板硬顶入树根下,用吊车把钢框放下去罩住树兜,把枕木放下去,把千斤顶顶上来,一点点地垫高到2.5米高。直到钢框搁在了水泥墙上的工字槽钢上,中间以活轮隔着,再配以油压千斤顶支撑树和钢框的重量,前面以五吨慢动卷扬机卷钢索拖动钢框滑行,出了坑水泥墙就以等高的枕木一路代替,在枕木的工字槽钢上滑行,之后有一个90度的拐弯,再滑行,直到新树址,再撤掉树根底的钢板。

  原定4月30日以前迁移好树。后来工程延期了,左右两边的工字槽钢没按技术要求,右边只有15厘米厚,比设计要求少了6厘米。其次,在迁移中钢框出现偏移。  

  前后用了24个千斤顶,5月20日开始往上顶,一天顶一点,27日拆掉千斤顶,开始拉钢索,当天晚上拉了半个小时,后来出现问题,28、29日就一直没拉。因为钢框移动时左右晃动有点偏移了轨道。于是尝试用空心活轮更换实心活轮。而连续下雨对工程也有影响。

    谨慎的态度、初次的经验、不成熟的技术加上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使大樟树迁移工程比预期慢了一个多月。

  第十回合:树移路胜

    5月28日,杭州交警部门发布通知:自5月30日至6月4日,为配合上塘路施工,对上塘路文晖路交叉口交通管制,5条公交线路临时绕道。

    每天都有市民冒雨观看迁移中的古樟树。这块地儿的俗名本来就叫大樟树。

    中河北路与大塘路上,高架路墩脚手架林立,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过不了多久就要汇合了。再没有古樟树挡道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标志牌挂满了建筑护栏。

    公元822年,50岁的白居易任杭州市市长(刺史),他的政绩是筑西湖湖堤和疏通六井。当时有人反对筑堤,说会影响水里的鱼龙和水上的菱茭。他特意规定谁要是损坏了白堤,穷人要在湖边种树,富人则要下水捞水草。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保护西湖的绿色行动。今天,志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杭州,又有什么新招来治理这座名城呢?(文—何树青)

  附件一:

  文化人视角

  黄亚洲:保护与建设两不误(杭州人、《日出东方》编剧黄亚洲在嘉兴呆了20年,在红船边呆了5年。1990年,黄亚洲调回杭州,写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老房子新房子》,那时杭州忙着拆迁旧城。)

    浙江文学史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但杭州市对现代文学这一块关注得不够。杭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很有基础的,它不变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理由不存在。

    至于大塘路的古樟树搬迁工程,我认为现在就解决得非常好,保护古树与建设两不误。一棵古树如果影响了非常大的工程,古树当然要尽量保留,但人类总是要前进、要进步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要花到几千万一个亿,一棵古树是不是保护也许就要考虑了,也许古树要作出牺牲,因为一棵树释放氧气、解决大气污染的作用我看也有限。

  王旭烽:理想的杭州不该是一个特大城市(王旭烽13岁从富阳到杭州起,就一直在这里了,她写了《南方有嘉木》等“茶人三部曲”,写了《角色杭州》、《杭州史话》、《西湖新梦寻》,至今仍想着建立一个虚构的杭州的王国。这个杭州王国还包括上百部的电视专题片、杭州十景系列小说、报告文学、大量随笔、茶文化专著、情景史剧《绿茶馆》等等等等。王旭峰2000年获茅盾文学奖,同年入选了2000年度杭州十大荣誉市民。)

  从区域上说,理想的杭州应该是中等稍微偏大的城市,不要是特大城市。我认为上天给我们的自然环境是无可挑剔的。从人文环境来说,我认为它是一个出发地和归宿地,也是人生一个段落整理思想的地方,有精神家园的意义。

  杭州在这些年发展非常非常快,与杭州人的消费观念有关。杭州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享受,但杭州人很勤劳,不像成都人那样纯是玩、打麻将。杭菜打遍全国,杭帮服装这几年也很有名,杭州房地产发展居高不下,这都证明杭州在以渗透的渐变的方式改变,从容不迫。

  杭州作为一个城市是排斥上海人的,虽然一些杭州文化人会去上海看话剧。从文化承传上,杭州是直接与北京对话的。杭州化的性格是“代解”,很多矛盾在这里不太容易尖锐起来。杭州作家的特点是,写到一定份上,会慢慢向某一文化事项倾斜,如我之于茶、李杭育之于音乐、陈军之于玉、杜文和之于砚、孙昌建之于电影碟片、黄亚洲之于党史、翁礼华之于财税文化等。

  杭州是一个“主内”的城市,把日常生活作为终极目标,把过程看作本质的东西,在生活细节中发现艺术。(笔录:何树青)

  附件二:

  中国古树名木不完全档案

  何谓古树名木

  2000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制定并发布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凡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各城古树知多少?

  北京:京城近郊区存有300多年以上古树3804株,百年以上古树19726株,加上远郊区县的古树,总量约有50000株。北京现存的古树树种,以侧柏数量最多,一、二级古树有12665株,占古树总数的53.8%。目前,北京城市中心的30个树种22477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全部挂牌建立档案。

  上海:全市有古树名木1369棵,其中市区865棵,郊区504棵,300年以上212棵。其中香樟127棵,300年以上2棵。

  武汉:现存古树20种87株。

  南京:现存古树8种40株。

  苏州:现存古树30种592株。

  无锡:现存古树36种的206棵

  (何树青/辑)

  附件三:

  移树VS移楼

  移树档案

  1998年,广东省增城市三江镇建起古树公园,香港投资者花费千万元从全国收购古树1000多棵,移植到园内并精心护理。

  2001年3月5日,承德市在城市中心广场建设中,对一株树龄280多年的古槐树进行了插板、保温等技术性保护处理后,将其移植到水土丰沛的避暑山庄东路万树园区。

  2001年4月,三峡库区云阳县老县城将在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全部淹没,淹没线以下有400多棵黄桷树、小叶榕、龙眼等古树,为使这些古树不毁于库底,云阳县100多个迁建单位认领古树搬迁到新城。

  2001年5月15-17日,浙江三台县岭口村一棵千年古樟树,挡住了投资36亿元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去路,施工部门将树根坨切割成一个34米长、12米宽、4米高、约400吨重的巨大“花盆”,然后在“花盆”底部安装了可移动的滑轨,再用四个千斤顶将其平行推移40米到新址,移树的投资为320万。

  反对移树档案

  2000年12月,为保护一棵长在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乡下彭家营村、树龄600多年的古槐树,国家重点工程宝兰铁路二线的设计部门改变原来的铁路设计方案,宝兰二线将绕路而过,铁路增加了20米,多拆迁20户农房,多征3至5亩地,为此宝兰二线建设多付出了70到100万元。

  2001年3月,南京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李蕾提出反对“古树造景”形式主义风。她说:“简单地把树木从此地移向彼地,无助于生态环境整体的好转。从植物生长的规律来看,“古树造景”也是不科学的。古树移植时须经过强修剪,断其巨枝,破坏其原有的良好形态。况且古树移植平均每棵成本8000元至1万元,还不能包活。同样的钱,如用来种普通的大树苗,则综合效益要好得多。”

  2001年3月,浙江省临安市锦城镇钱王铺村村民黄建明,用4000元钱买了一棵树龄有350年的桂树,又用3000元钱叫来挖掘机移树。林业执法部门查实这棵古树遗漏登记在册,难以刑事处理,于是要他救活桂树,并交一万元风险金,如树死,一万元便充作罚金。林业局同时请了林业专家指导救树。

  移树技术VS移楼技术

  迁移程序:移树的程序是先对古树地质情况、根系探测、根坨加固方法优选、迁移及季节、新址土壤的改良等9个方面做可行性研究,再在条件成熟之际剪枝、固坨装“花盆”、起吊、平移、定位,之后施以园林护理和复壮技术;移楼的程序是先对楼房的管线分布、建筑结构、重心稳定等方面做可行性研究,再在条件成熟之际铺设移动轨道,进入工程施工环节。

  难度系数:移树的最大难度在于移植后存活复元,移楼的最大难度在于迁移后稳定性不变。

  花费时间:视迁移距离、移动对象重量、体积、技术手段而定,真正迁移的时间要远比之前的准备工作和之后的善后工作短得多。移树的标准准备时间是三年,善后工作是养护;移楼的准备工作一般在数月之内,善后工作是对楼底进行固定,并恢复水电等管线,移楼的轨道同时也是楼房在新位置的基础。

  工程投资:移树的投资从数千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移楼的投资一般小于楼房的市值,历史性建筑除外。耗资高于移树。

  社会影响:移树往往涉及政府决策、环保意识、公共空间、城市文明观念等,外延极广,社会反响大;移楼更多是集中于技术本身的成功性与否,也涉及文物的“原汁原味”问题。(文—何树青)


新周刊网络版10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