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新周阅读:当名社遇上名刊 整合创造新卖点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0 16:37   新周刊

  出版社利用报刊资源出书本来并不新鲜,如今,这种做法本身没有改变,合作双方却变成了知名出版社+新锐期刊的强强联合,事情就大不一样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以漓江出版社和《新周刊》这两家的合作为代表的一种趋势:漓江社的“名刊年选系列”已经逐渐形成品牌;《中国青年》杂志今年第1期刚刚推出专辑《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3个月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就推出了同名书;中国经济出版社之所以能跟《中国企业家》杂志合作出书,得归功于责编做足了准备工夫,把这份杂志整整看了4遍!

  和以前纯粹等稿上门相比,出版界已经积极多了,“互动”是近年来最时髦的用语。继与传统媒体如电视台、新兴媒体如网络进行互动;一窝蜂“影视互动”之后,出版界好像突然才发现,放着报刊这么大一块资源,怎么也不早早去“互动”一下?

  一拍即合的好买卖

  对出版社来说,和名刊合作,既省力又讨好。首先,内容是现成的,且质量绝对有保障,因为已经经过读者的第一次检验;自家所要做的就是老实不客气地“拿来”,再包装可也。其次,名刊拥有大量忠实的铁杆读者,极高的社会知名度,这可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市场资源,就好比做生意时银行里已经先有一笔款子压阵,还有信誉良好的担保人,可以毫无顾虑地放开手脚去做。

  对刊社来说,周期运转的特点决定了不管做得多出色、当时产生过多大影响的好题目也终究被另一个好题目所取代,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读者也仅仅剩下一个好标题而已。因此,自身资源得到再次使用并能在更大量的读者心目中留下印象,何乐而不为?

  因此,只要时机契合,名刊名社联合就非常自然了。

  整合的威力

  联合的威力之大,恐怕合作双方都始料不及。以前并不乏出版社给下属社办期刊出书的例子,比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给《读者》出精华本,除了因为出了盗版而有点响动之外,相信人们现在再也记不起还曾经有过这套书。

  这跟环境的变化有关系,当时期刊的影响远不及今天大,同时由于没有充分的市场意识,出版社投入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编辑手段的匮乏,使得当时所出的杂志书基本停留在“合订本”的形式上,简单的资源重复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试想,作为一份杂志的忠实读者,拿到一本体例、内容跟杂志一模一样的书,那他还不如回家翻杂志去。

  现在不同了,谈起做杂志书的心得,责编们谈得最多的除了“互动”就是“整合”,从杂志中得来资源,一定要超越杂志,才有可能获得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的肯定。也许只是在文章编排上下了一点工夫,把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到一起,再给它们归纳一个响亮的标题——文章还是原来的文章,阅读效果却大不一样。

  出版社编辑总觉得整合是自己的拿手好戏,其实未必。要说起做资源整合做得出神入化的,要数《新周刊》。他们的很多选题做得好,除了触觉敏锐,选点准确之外,策划、运作的手法,确属一流。他们做起东西来简直就像在做一本书,他们擅长做“盘点”;他们的专辑《中国不踢球》、《<泰坦尼克号>全内幕》被当成书来卖;他们的很多专题,整理整理就成书了,比如《城市魅力排行榜》、《飘一代》……呵呵,怎么还没有人去找他们?

  有点多余的话

  说实话,我原本并不看好杂志书,理由也许站不住脚步,但和我持同样看法的出版社编辑恐怕不在少数。总觉得资源是人家的,卖得好也没有多大意思。不过这个观念恐怕很快就会改变了,我仿佛看到,已经有人详细地开列了各大杂志的清单,挨个挨个去联系。

  不能说这是坏事情,但到底是不是好事情,也很难说,咱们不是总喜欢干什么都一拥而上嘛,还是等着瞧吧。(文—余微微)

  责编的话

  漓江社汪正球:和名刊合作是一种福气

  过去完成时:策划“名刊年选”系列,已出《新周刊》、《女报》、《希望》、《凤凰周刊》4种

  漓江社和期刊的合作开始得很早,但真正产生影响是1997年与《小说选刊》的合作。我们把好小说集中在一起用“年度最佳小说”的形式出书,很受欢迎。1998年,“年度佳作”的规模扩大到诗歌、散文、随笔等各种文体,再进一步由文艺名刊开拓到文化名刊。我们的侧重点是面向青年的文化、时尚刊物,最早达成的是和《新周刊》的合作。《<新周刊>'99佳作》的成功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出书已是2000年下半年的事了,照惯例销售旺季已经过去,但居然销了3万册!同事开玩笑,说《新周刊》卖得太贵,成全了这本'99佳作。

  受此鼓励,我们继续与《新周刊》合作,《<新周刊>2000佳作》到现在已销了3.5万册;同时也扩大了合作的范围。我还有一个想法,专门成立一个编辑室,跟踪各种具成长性的杂志;已经开始合作的期刊,则寻求更全面的合作,形式可以不仅仅是“年选”。

  跟名刊合作,我的体会是,出版资源越来越稀缺,大家都在抢占资源,能和国内这些名刊保持良好的合作,是一种福气。把资源用活,对出版社和刊社来说,是一种共识。

  上海人民社陈军:一个手榴弹不及一捆手榴弹威力大

  过去完成时:与《中国青年》合作,推出《999种青春——〈中国青年〉精华本》、《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物》;与《中国青年》、《读者》、《中华儿女》杂志合作,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系列

  名社和名刊合作,本质是媒体互动。期刊每一期上总有优秀的文章,有些发表后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由于期刊自身特点,这些东西过了就过了;出版社跟期刊合作出精选本,文章质量有保证,同时发行时还可以借助期刊已产生的读者效应,对双方而言是双赢互利的事情。通过合作,双方互相扩大在各自读者群中的影响,利用各自的品牌互相促进。这也是名社总是与名刊联合的原因。

  读杂志和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书有书的体例、框架,不像杂志的跳跃性,可以静下心来看。而且书体积小,方便保存、查找资料。所以对杂志资源进行再次整合的书仍然有市场。假如说一个精心策划的原创选题是一颗手榴弹的话,那么杂志精选本就好比一捆手榴弹,威力会更大。中国经济社王振岭:做杂志书必须超越杂志

  过去完成时:策划“《中国企业家》书系”

  跟期刊合作,我倾向于选择那些内容时效性不强、话题受大众关注、文章有一定思想性的刊物。至于生活类刊物,也就是所谓的一些文化快餐,我不愿做。

  做经济类图书,原创的东西相对较少,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就那么多,资源有限,所以跟刊物联合是一个好主意。我选了《中国企业家》杂志。我是我写的一份关于对他们杂志的想法以及出书思路的策划书打动了他们,才交到我们社出版。这书我做得很累,做了10个月,因为我想做成“精华本”没有多大的意思,要做杂志书,必须超越杂志,有所提升,要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加工。如果继续做下去的话,我的思路是完全脱离杂志本身,就用它的品牌,借这个品牌来带动我的书。

  (笔录:覃山山)


新周刊网络版10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