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海外传真:困境中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1-07-20 16:39   新周刊

  5月18日,中国昆曲与其它18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一起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也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早已经混得耳熟,这条获奖消息甚至没能引起传媒的注意。5月底,杭州的一家报纸才“近水楼台先得月”,电话采访了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院长、有“中国昆曲第一小生”之称的汪世瑜。汪的万般感慨正好完美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这项称号的基本出发点:“这次获奖对昆曲当然有好处,政府和社会都会给予昆曲更多的关心和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次评选的入围者有着诸多的度量指标,除去必要的定义范畴外,有两点可以概括其精髓:一、必须对本社区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力;二、“活”下去的机会远远大于“死亡”。

  熔炉凉了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宗教礼仪、风俗、手工艺、建筑、计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

  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是1972年发起成立的。但直到17年后的1989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5次大会上,才有人提到了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因此达成一项决议,就是每个成员国提交一份报告,推荐自己地区内的非物质遗产。

  执掌这次评选总过程的联合国总干事松浦晃一郎高度评价了获奖的19个项目,称它们是“创造力表达和生命推动力的熔炉”。

  这个评语十分形象,熔炉是热烈的,又是必须不断添加燃料的。

  随便浏览一下获奖项目,都会激起人类对自身文化创造力的钦佩,同时又油然升起“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然。比如昆曲,它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无论在文学性、艺术性、表演、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已经上升到了经典的高度。昆曲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比较高,在江浙一带更不乏“昆迷”,全国七个昆曲团,也一直注意培养新人,可是昆曲还是面临着“裹步不前”的威胁。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材料上,这种威胁被表述为:“缺乏持续不断的上演程序。从1990年起,就只能不定期地上演了。”

  菲律宾伊富高人的圣歌朗诵的困境,则多少和“语言障碍”有关系。圣歌朗诵,是在著名的稻米梯田收割或播种时节举行的。可是原来依靠人力的收割播种,现在已经机械化了。虽然稻米梯田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正的稻农却越来越少了。而诗歌朗诵用的是另外一种语言,会唱的人已经很老了,年轻人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圣歌朗诵这一仪式只有通过电视和收音机才能坚持下来。

  西班牙神秘的艾尔基戏剧则处在另一种尴尬上。这个自中世纪始就成为欧洲宗教剧最好的“活剧本”的古老剧种,剧本是用巴伦西亚语写的,其中有几部分还是拉丁语。但这不妨碍每年有300名左右的志愿者加入该剧的表演。它所面临的威胁是:找不到材料和核心技术来维持布景和舞台的设计,也不能在人们生活中保存这种语言。政府从1931年就展开保护行动,制定相关的法律。现在已经有专门的训练机构训练出动作演员和歌手。而从1990年开始,当地年年举办戏剧节,其中还包括一个短期的研究课程班。这个剧种甚至有了自己的网站。然而,语言的传承和舞台设计问题,仍然让保护者们大为头疼。

  最令人惋惜的可能是摩洛哥的德迦玛·艾尔法纳广场,因为即便使用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手段,也基本上无法做到克隆了。

  这是摩洛哥马拉喀什一个阿拉伯人聚居地的广场,说书、杂耍、绝计、歌舞、滑稽戏、耍蛇、吃玻璃或者吞火的表演、算命、占星、布道、牙医、郎中、刺青……几乎你所听说过的一切江湖活动都能够在此上演。而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1世纪。

  从1920年开始,摩洛哥政府认识到广场文化的价值,制定法律开始保护。然而,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现代化,使得法律也手足无措,广场上的昔日文化已不堪一击。交通事故、污染、城市扩张和旅游观光,一切的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让这片广场开始变味。

  “黑色加勒比”是这次评选中的另一个特例。这种文化为大西洋岸边的一万一千五百名伽里富纳人共享,而他们分属于伯利兹、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他们说着同一种“黑色加勒比”语言。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同样令人震撼。可是作为一种母语,“黑色加勒比”只在伯利兹的一个小山村里存在,它们没有任何文字资料的记载,学校里也根本不教授这种语言。城市化、地域边缘歧视、民族歧视,使这种文化几乎得不到任何经济支持。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提高当地人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显然只能冀望于这次评选之后。

  能做的只有克隆?

  用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那些常规办法用在非物质遗产上显然行不通。不管有没有获得联合国的肯定,一种非物质遗产如果有幸被人们列入保护名单,目前人们对它想到的保护仍然只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尽可能地保存、纪录,一个是吸引人们的兴趣,帮助它们进行传承。

  政府采取的具体举措无外乎以下几种:立法、使用音像手段保存、建立博物馆、开办培训学校、学术研究、办艺术节。这样“遗产们”的作用,除了研究,便是观光了。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详细阐述了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奖项的目的: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吸引国内和国际研究者的注意力,鼓励科学的研究与保护;鼓励遗产继承者进一步提高相关技艺和手段,并把这些东西传承给年轻的下一代;鼓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识别、保护、振兴、提高它们的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也鼓励个人、团体、机构、组织对遗产进行管理、保护、保存和提高。

  现在看来,作为研究和观光,保存、保护、管理、传承,不管怎样还是有实现的可能。但那不过是一场克隆而已,克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无限接近,要说提高,谈何可能。

  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新纪元。我们用来标识自己价值的文化符码,正在逐渐被一种“标准化文化”取代。换句话说,很多民族的、地区的独特文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旅游观光甚至地区冲突、环境恶化都在加速着“标准化文化”的生成和扩张。

  所以对于某一地区的居民或者族群来说,他们所共同享有的“非物质遗产”就成了他们极其可贵的“文化之根”。哲学、价值观、道德还有思维方式,这些思想和文化的结晶,唯有通过“口述”这一方式,才能够真正在代与代之间进行传递。对于生活在这个社区范畴内的每一个人来说,这些结晶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文—裴谕新)

  首届“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其困境

  中国的昆曲  

  昆曲,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戏剧之一。起源于元代末年,通过演员的手势、哑语、假装的搏斗、杂技和其它有象征意义的歌唱和舞蹈来讲述某个故事。

    困境:缺乏持续的上演程序。

  摩洛哥的德迦玛·艾尔法纳广场  

  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一个阿拉伯人聚居区的附近,在这个广场几乎你可以见识到所有的江湖卖艺人的把戏。  

  困境:交通事故、污染、城市扩张和旅游观光。

  西班牙神秘的艾尔基戏剧  

  是表现圣母玛丽亚死亡、加冕等故事的一种神圣音乐剧。  

  困境:找不到材料和核心技术来维持布景和舞台的设计。

  玻利维亚的奥鲁洛狂欢节  

  在玻利维亚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每年的四旬大斋期开始。持续10天左右,常出现人龙绵延4公里、狂欢持续20小时的壮观场面。  困境:矿业和传统农业的衰落、森林砍伐、人口外流。

  塞米斯基人的口述文化  

  离群索居的塞米斯基人的生活方式活生生再现了俄罗斯民族在16、17世纪时的情景。  

  困境:经过数百年的与外界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接触,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不发生变迁。

  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扎帕拉文化  

  扎帕拉人生活在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地区,四个世纪以来,他们对于雨林带的知识应该是世界上最权威的。  

  困境:扎帕拉人总人口已经不到300人,而其中只有5人还能流利地使用扎帕拉语言。

  菲律宾伊富高人的圣歌朗诵  

  据传,这种圣歌朗诵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了,如果全部念完的话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但是这种语言几乎不能够被抄写下来。  

  困境:与圣歌紧密相连的人工收割和播种已经实现机械化操作。

  乌兹别克斯坦的博伊桑  

  它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保存了火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远古的文化和信仰,并通过歌曲、舞蹈和音乐等形式进行表达。  

  困境:前苏联时期制定的文化政策忽视了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

  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圣灵手足情  

  盛行于多米尼加的刚果斯一带。不同血缘的个人和部落,因为同样信奉圣灵,便通过演奏打击乐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之前亲如手足的那份情谊。  

  困境:国内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变迁使圣灵精神几乎荡然无存。

  几内亚的梭梭·巴拉打击乐  

  一种必须在尼亚索拉村庄中的望族多卡拉家族的房子内进行演奏的神圣的打击乐器。  

  困境:农村人口迁移、生活水准下降、工艺越来越粗糙还有频繁的战火使打击乐流于失传

  印度库蒂亚泰姆梵剧  

  缘于12世纪到17世纪的寺庙戏剧,有精心设计的剧情和仪式,还有乐队演奏和舞台道具。  

  困境:缺少资助,也缺少保持传统的家庭。

  格鲁吉亚的复调歌唱法  

  首创于公元8世纪,是一种运用了比喻和多种乐曲修饰的复调歌曲,作为这一地区欢庆时的流行节目。  

  困境:非农化、工业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这种唱法逐渐消亡。

  意大利的木偶剧  

  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木偶剧在意大利还十分流行,它主要表现的是英雄的传奇故事。  

  困境:娱乐业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很多木偶剧艺人改行了。

  立陶宛的木制十字架工艺  

  立陶宛的十字架可以追溯到15世纪,十字架的工艺可以表现历史、艺术、社会、民族价值。十字架的主杆一般有1.2-2米高。  

  困境:现代化和年轻人的流失。

  伯利兹的伽里富纳文化  

  一万多名伽里富纳人说着一种“黑色加勒比”语言,这是一种混杂着前圣文森特居民、含有非洲元素的语言,音乐和舞蹈的特色也十分鲜明。  

  困境:城市化、地域边缘歧视、民族歧视,使这种文化几乎得不到任何经济支持。

  日本的能剧  

  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为剧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装束、小道具和舞蹈等。  

  困境:年轻人对能剧不感兴趣。

  汉城的王室宗庙神殿歌舞  

  宗庙神殿是韩国汉城王室祭拜先祖列宗的儒家神殿,在这里每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  

  困境:现代化让人们对宗教仪式和音乐越来越失去兴趣了。

  贝宁的吉拉德舞蹈  

  这是贝宁的约鲁巴人、坊人和马西人部落举行庆典时跳起的舞蹈,这种舞蹈的表演者,一边跳一边还要唱着约鲁巴语的歌曲,回忆历史和神话。  

  困境:科技进步和旅游观光。

  科特迪瓦的格博夫喇叭乐  

  一种侧面鼓起的吹奏乐器,被用于塔格巴纳人的宗教礼仪和传统庆典上。  

  困境:工业化让年轻人失去制作乐器的兴趣。


新周刊网络版10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